时迈
作者: 梁颖蒲 【本书体例】
【原文】:
时迈其邦(1),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2)。薄言震之(3),莫不震叠(4)。怀柔百神(5),及河乔岳(6)。允王维后(7)!明昭有周(8),式序在位(9)。载橐干戈(10),载戢弓矢(11)。我求懿德(12),肆于时夏(13)。允王保之!
【鉴赏】:
《周颂·时迈》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巡守诸侯各邦,祭祀苍天及山川百神的乐歌。一般都认为是周公所作。推究诗意,全诗都是以王者身份祭祀上天山川,却又参杂着赞颂周武王之辞,可知诗的作者既不是武王本人,却又必须能够代表武王,所以定为周公所作,是合情合理的。
周人认为王者是“代天理民”,天子巡守四方诸侯是“为天远行”,所以有定期巡行天下各诸侯国并奉行祭祀的制度。孔颖达《毛诗正义》就说:“武王既定天下,而巡行其守土诸侯,至于方岳之下,乃作告至之祭,为‘柴望’之礼。柴,祭昊天;望,祭山川。巡守而安祀百神,乃是王者盛事。”实质上,所谓“柴望”之礼,无非是周统治者借天命以行人事。诗中歌颂苍天佑助周王征服四方,周王敬祭报谢山川百神,偃武修文,以固帝业,集中体现了周人神化先祖,天人合一的宗教观念。
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头到“允王维后”,写武王巡狩诸侯各邦,告祭河川百神及人、神对周王巡守的感应。开头两句点明巡守之事,揭示祭告之旨,可看作是一篇的总纲。周武武王受命于天,做了天子,又代天远行,去各地巡狩视察诸侯邦国。一个“时”字,表现出“代天理民”者敬奉天命、不惮劳苦、为天远行的勤谨、尽职的态度,从中体现出周武王及王室对苍天的无限忠诚;一个“其”字,显示了告祭者虔诚的祈祷神态,从中体现着周武王对上帝的绝对信赖。着此二字,就使诗歌有了主心骨:忠诚恭谨乞求天佑;也就使诗歌具有了特定的氛围:肃穆、庄重。建立周王朝,统一天下,乃是上天的意志,也是上帝简拔贤德者的集中表现。这无一点偏差:“实右序有周”。诗中“薄言震之,莫不震叠”,一语两面,既写当时殷商纣王无道,武王奉天命去征讨,终于克商,威名大震;又写如今武王威名之大,足以震慑各方诸侯。从而证明一点:武王真是“天之骄子”,他君临天下,无可争议。诗的“怀柔百神”三句,又极赞武王巡守,告祭山川百神,德行足以感动三山五岳、百川千江,不愧为贤明之君。以上五句,都归结在最后一句上:“允王维后”,武王不愧是伟大贤德的君王!而这又反扣了“实有序有周”一句,使之落到了实处。
从“明昭有周”到结尾为第二层,颂扬武王偃武修文的英明决策,表达了永保天下、安享太平的愿望。上一层重在颂扬周武王已经完成的武功,这一层则诗意转折,着力描绘今天及未来的理想。“明昭有周,式序在位”,是写天下已经安定,诸侯在位,王朝统治秩序,天下臣民都得遵守。这无疑是在宣告,我周族取商而代之,已告成功。“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是说,方今武王克商,天下既定,大乱之后,人心思治。最后三句:“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是写武王寻求美德和贤才,布于华夏四面八方,也即是说,要结束武功,注重文治,从此后偃武修文,以德为政。诗中特别突出在文治中要任用贤才和施行德化教育,并把此看做国运兴衰成败之关键所在,几千年前的周人,有此眼光和见识,实在令我们叹佩。
这首诗通过武王巡守祭祀山川百神来歌颂武王的无量功德,表达了祈求天佑,永葆周运的强烈愿望。当然,诗中神化了先祖,这正是当时统治阶级神化自己的政治需要,也有利于周王朝的统治。
这首诗气势雄壮,基调乐观昂扬,全诗表现了一种强大的自信心和改天换地的无比力量,使我们看到了西周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的雄心壮志。同时,诗中既充分显示了周人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意志、自豪乐观的情调,又显示出他们敬天祀祖的虔诚恭敬的态度和庄重肃穆的气氛。
另外,这首诗从头到尾不用韵,句式也不求工整,更少对偶重叠,显示了一种朴厚凝重之美。语言概括精炼,含意深刻。如用“时”字表现出周王代天行令理民的勤劳忠诚;用“其”字显示出告祭者的祈祷语气和对上天的无比信赖之情。用“实”、“允”来强调武王确是上帝之子,而上苍一心佑护周王是无可争议的,武王堪称贤明之君也是无可怀疑的,所以,周王统治天下、代天行令也是天经地义的。不但如此,诗歌还善于在每一层末运用警策性的语言作出画龙点睛式的揭示、强调和总结,发人耳目。如“昊天其子之”,美颂武王以天之骄子,独得天佑,雄视天下,威加四海;又“允王维后”,再次强调武王不愧是明君,也只有象武王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君王,统理天下;“允王保之”,如今偃武修文,天下一统,也只有武王才能做出英明的决策,永保天下,长享帝业。这就象一场交响音乐中的主旋律一样,在每一个乐章中都反复出现,一线贯穿,使得诗的意脉始终相接相连,而且也较充分地表现出周人尊天敬祖时对天神无限虔诚,对武王热烈赞美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旱麓》情诗三百首赏析
下一篇:《昊天有成命》情诗三百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