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歌
作者: 靳极苍 【本书体例】
【原文】:
《吴越春秋》:伍员奔吴,追者在后。至江,江中有渔父,子胥呼之,渔父欲渡,因歌云云。子胥止芦之苇,渔父又歌云云。既渡。渔父视之有饥色,曰:“为子取饷”。渔父去,子胥疑之,乃深潜苇之中。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不见,因而呼之云云。子胥出,饮食毕,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受。问其姓名,不答。子胥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胥行数步,渔者覆舟自沉于江。
日月昭昭(1)乎寝(2)已驰(3)!与子期乎芦之漪(4)。
日已夕(5)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6)急兮将奈何?
芦中人,岂非穷士(7)乎!
【鉴赏】:
按这首歌的序,简取于《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也正可作这首歌的解题。三节歌正表示着渔父的三种心情:
第一节:“日月昭昭乎寝已驰”。渔父看到了逃亡者慌急的情况,于是首先告诉他说:现在天正大明大亮,过江是不行的!“寝”,你休息吧,停止你逃亡的奔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期”,约会,和你约会在荒苇的岸边相见,以商谈过江的事。
这是初见慌急逃亡者,渔父为之设想的歌。他知道这人是谁么?该是不知道,那为什么为他这样着想呢?因为逃亡者都是危困中人,救危扶困是义胆忠心者之所为,于此即可见渔父为何如人了。这种只用事件本身塑造人物内心形象的手法,朴素得很,却也艺术性很高的。
第二节,“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渡逃亡者,须要日夕。可是日停止了,老是不夕。其实这不是日停止不夕,而是渔父为逃亡者着想,盼日速夕的内心形象。这朴素的造型,形象等待者焦急的内心,实在很好。“予心忧悲”,就说明了这焦急心情。在等待中,日夕了,而
“月已驰兮”,日下去了,月停止驰,就是还没上来,正是天黑的时刻,与上“日月昭昭”、须要“寝已驰”,而现在就:
“何不渡为?”为什么不快快渡江呢?因为:
“事寝急兮将奈何!”你的事情已临于危急了,会怎么样呢?就是只有乘此时机渡江了。
这是为逃者等待到了个好时刻,日下,月未上,天色正昏暗。上句“何不”不是问,而是责,责其有疑虑,下句“事寝急”:是渔父代为拿主义的坚决形象。
这节歌:“日已兮……月已驰”,连起来,形象个日下、月未上的昏暗时刻。鲁迅的小说《药》,一开始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一片乌蓝的天”,笔法与此正同,所以这儿的造型非常美。“何不渡为”,是责其犹疑,“事寝急”是代为拿主义,坚决的很。渔父的义胆忠心,炳昭千古,感人至深。所以这节歌在艺术造型上来说,在表现渔父的义胆忠心来说都是使用的很好的表现方法。
第三节
“芦中人,岂非穷人乎”!《吴赵春秋》“芦中人”三字复出,更显出是呼唤人的口吻。“岂非穷士乎”,是说你莫非不是一般人,怎么会这样躲躲藏藏,多疑多虑呢?在当时各国分立的情况下,一般逃犯,逃了就算了。可要是什么大人,就不同了,会引动国与国的干戈相向。所以这句是惊咤的意思。惊咤其非穷士而是什么大人了。及赠与百金之剑而说“此吾前君之剑”,那此为何如人,渔父就完全知道了。所以这句就为“覆船自沉”,次彻底救此人作了隐笔了。
我们总看这首歌,只凭渔父一人的歌词,就刻画出了一个性情憨直,救人心切的义胆忠心的典型人物,同时也形象出了一个在危难中极为多疑的有伟大抱负的典型人物。从塑造典型人物的艺术手法来说,实在够得上是上乘之作,这首歌能流传千古,其原因当在于此。
上一篇:《渔父》情诗三百首赏析
下一篇:《渭阳》情诗三百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