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苓
作者: 刘建卫 【本书体例】
【原文】:
采苓采苓(1),首阳之巅(2)。人之为言(3),苟亦无信(4)!舍旃舍旃(5),苟亦无然(6)!人之为言,胡得焉(7)?
采苦采苦(8),首阳之下(9)。人之为言,苟亦无与(10)!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11),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12),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鉴赏】:
《诗经》中的“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创作,具有深厚的民歌特色,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由于他们长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就逐渐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们善于区别事物的善恶,发现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因而在诗歌创作中,不仅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爱憎,而且还表现了他们善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的才能,这些特点在《采苓》一诗中就有所体现。
全诗共三章,章八句。句式基本一样,仅各章开首所写的摘采之物和地点不同。各章第四句的“无信”、“无与”、“无从”仅三字不同,但意思相同。这样简单的一首诗文,却咏唱了一个朴素永恒的人生哲理。
《诗序》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辨曰:“自古人君听谗多矣。……诗意若此,所包甚广,所指亦非一端。安见其必内骊姬发哉?但骊姬则谗之尤者,晋献公则尤听谗之甚者,故足以为戒也。”高亨《诗经今注》:“这是劳动人民的作品,劝告伙伴不要听信别人的话,走错了路。”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不必拘于《诗序》之说,也不必一定把它理解成是刺人君听谗。我们完全可以依据作品所提供的思想内涵对它作更为宽泛的理解,把它看作是民间诗化了的“箴言”。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字面上看是说到首阳山顶去采甘草;到首阳山下低洼处去苦菜;到首阳山的东面去采葑菜。而实际含义则是说,如果有人叫你到首阳山顶去采甘草,到首阳山下采苦菜,到首阳东边采葑菜的话,那你可不要遽然轻信。为什么呢?《毛诗传笺通释》:“皆云采此苓于首阳山之上,首阳山之上信有苓矣。然而今之采者未必于此山,然而人必信之。兴者喻事有似而非。”朱鹤龄云:“苓生隰,苦生田野,葑生圃。今必曰生首阳,则贺虚之辞耳。故以兴谗言之不可信。”(陈子展《诗经直解》)。这里故意让人到首阳山去摘采不产之物,其结果必然是徒劳一场。用“比”“兴”的手法,意在证明谗言之不可取,即下句所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语气坚决、果断,表明要拒听谗言的决心。在这铿然的节奏和语气中,包含了多少酸甜苦辣,在人类艰辛困苦的人生历程中,人们为谗言所害,经历过多少失败和挫折,付出的代价是何等巨大。仅仅是徒劳一场倒也罢了,重要的是它曾使国君受蒙蔽,杀亲灭臣,以致众叛亲离,国破家亡,晋献公听谗灭子,不就是例证吗?这是多么惨重的教训啊。经历过寒冬的人最能体会到春天的温暖,经受过谗言之灾的人们更能认识到“谗言不可取”的重要。在“舍旃舍旃”的决断声后面,“人之为言,胡得焉?”再次警醒人们谗言不可取,百害无一益。其惓惓之情,诚诚之意可见矣。
细读全诗,虽然三章大意一致,句式复叠,使用没什么变化,但它那不事夸饰的质朴语言,却以一种沉重的份量叩击着读者的心扉。以日常生活中的“采苓”、“采苦”、“采葑”入诗,从叙事写起,给读者展现出三个不同的生活画面,又用“人之为言,苟亦无信”为中心主旨,将全诗贯串一致,构成了寓变化于整一的诗歌意境。它劝戒人们对待问题,要勤思考、多动脑,凡事要“徐察而审听之”,千万不能轻信谗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轻者如上无苓之山采苓终是一场空,重则如晋献公家破国亡,为后人所唾弃。寓深刻的人生哲理于普通的日常生活,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咏唱中把诗的主题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劳动人民在实践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朴素的,然而却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赞许的、承认的,是一种人生哲理的艺术再现。
上一篇:《采芑》情诗三百首赏析
下一篇:《采莲子》情诗三百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