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这是陆游自述学诗心得和总结创作发展过程的一首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四句回顾小结了从军南郑前自己作诗的情况。以前学诗并无真正的心得,免不了模拟他人,好象靠乞讨度日一般。笔力孱弱,气势不足,虽已“妄取虚名”,但内心实感惭愧。这虽是诗人自谦之言,但也说明了陆游对自己早年诗作的不满。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但其《剑南诗稿》共八十五卷,四十八岁以前的诗作仅收二卷,其余的均被删汰。
中间十二句主要写从戎南郑后诗风的转变。陆游四十八岁时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幕宾,曾亲临西北边防重镇南郑,铁马戎装,守卫边防前线。尽管在此时间不足一年,却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发生了重大转变,激发他写下了大量雄奇奔放的爱国诗篇,对其一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十从戎驻南郑”,此句承上,并总冒第二部分的下面数句。“四十”是举其整数。“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打球”是古时军中一种体育活动。此联写球场的宽阔及白天阅兵时的盛况。继写晚上情景:华灯夜放,纵情博奕的吆喝声响彻军营;装饰华美的歌女们舞姿翩跹,光彩照席;急促的琵琶声好似冰雹骤降,羯鼓手技法纯熟,鼓点声宛如疾风迅雨。这三联手法夸张,比喻贴切,对仗工整,气势豪壮,生动地描摹了壮丽多采的军中生活。而正是这种火热的生活,使得诗人心胸豁然开朗。“诗家三昧忽见前”四句,是说经历这种生活后,作诗的要诀找到了,仿佛屈原、贾谊这些大家就在眼前,于是作诗就象天上的织女织锦一般,得心应手。“三昧”,是佛家语,指要诀、诀窍。这一部分,陆游形象地描写了军旅生活激发了他的诗思和灵感,使他获得了创作的源泉,并因此形成了宏丽悲壮的诗歌风格。此是全诗的重点。
最后四句,诗人希望世人能理解自己的经验体会。他指出:世上有才华的人本来不少,但如果认识上有“秋毫未合”,就会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又说自己死不足道,但这一学诗体会若不传给世人,象《广陵散》那样失传,那才真正可惜呢。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陆游当年在南郑军中壮丽多彩的生活,揭示了现实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寓创作理论于形象化的叙事之中。词藻工丽,气势雄壮,别具一格,是研究陆游诗歌艺术发展和风格成因的重要资料。
放翁诗凡三变。宗派本出于杜,中年以后,则益自出机杼,尽其才而后止。观其《答宋都曹》诗云: “古诗三千篇,删去才十一。诗降为楚骚,犹足中六律。天未丧斯文,杜老乃独出。陵迟至元白,固已可愤嫉。”《示子遹》诗云: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缋。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此可见其宗尚之正。故虽挫笼万有,穷极工巧,而仍归雅正,不落纤佻。此初境也。后又有《自述》一首云: “我昔学诗未有得,……广陵散绝还堪惜。”是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及乎晚年,则又造平淡,并从前求工见好之意亦尽消除,所谓“诗到无人爱处工”者,刘后村谓其“皮毛落尽”矣。此又诗之一变也。(赵翼《瓯北诗话》卷六)
上一篇:《九日水阁·韩琦》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陆游》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