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
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古时农家或因缺吃少穿,或为节约开支,不肯花钱添置灯笼蜡烛,往往就地取材,以“松明”代之。那“松明”就是取松树含油脂的枝节,作照明之用。点燃一支,夜晚出门或迎送客人,既方便,又亮堂,还不怕被风吹灭,简直比灯笼还管用哩!也有拿它当蜡烛在室内照明的,可有一个缺点,点燃时间较长,浓烟便弥漫室内,会把门窗四壁熏得发黑变暗。诗的前两句概括而又鲜明地描述了农村“松节然膏”照明的情形,读者有如身临目击。
三、四两句更作伸展,把“松节然膏当烛笼”的农村习俗渲染得富有诗情画意。农家为改进“凝烟如墨暗房栊”的不足,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松节放在用铁丝做成的笼内,挂于室外屋檐下,点燃起来,既可作路灯,又可当灯烛,室内室外都亮堂,一物两用,岂不妙哉?于是诗人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一幅奇趣横生的画面: “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那一团摇曳跳动着的红火,透过雪白的窗纸,映照得室内、屋外一片通红明亮,比傍晚的太阳还加倍的光明呢!这一幅神奇的画面,剔透玲珑,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写出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的人贫富悬殊的生活情况,突出表现了农民勤劳、纯朴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一幅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色彩明丽的农村风俗画。封建时代农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也有可能得到一些改善,并感到自给自足的快乐。这种情形,从十二首冬日田园杂兴中,就得到充分的反映。农民住的是简陋的茅屋,但当他们用劳动的双手,在屋上添茅、房壁密泥之后,就可温暖地度过冬天: “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其三)吃的方面,贫富更显悬殊,“朱门肉食无风味”,而农民从雪地里挑来“踏地菘”(一种茎短而肥、贴地而生的白菜),烧吃着就觉“味如蜜藕更肥酸”(其七);农民喝着自酿的酒,虽无珍羞佳肴,却“笑指灰中芋栗香”,岂不是现成上好的下酒之物? (其八)老农出门作客,衣著粗素,“长衫如布缕霜雪,”见了主人却夸说此乃“家机自织成”(其十二)。前面那首,以松明代烛笼,“便觉斜阳一倍红”(其四),也是农民因陋就简的发明创造。读了这些诗,不仅使我们了解古代农村的风俗、人情,尤使我们产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意,他们那种勤则不匮、自力更生的乐观自信的精神,不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吗?
上一篇:《农谣五首(其一、五)·方岳》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梅尧臣》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