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北来人”,指的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为了逃离异族统治而不断渡淮南归的流民,也即南宋朝廷所称的“归正人”。这两首诗描述一位北方老汉的身世,摹拟他的口吻诉说了北来人的苦难遭遇和共同心愿。
此诗选择的是很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宋政权的南渡,就是继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又一次因战乱引起的人口大南移。这次南移随着宋朝与外族战争的紧张程度出现几次高潮,时间久,人数多,从而产生大批流民,形成突出的社会问题。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个题材,显示了一位富有社会责任心的诗人的艺术眼光。
第一首写在金人铁蹄蹂躏之下汴京的残破和遗民对宋朝的怀念。老人经历了京都陷落的日子,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具有许多真切感受。京都是北宋的第一大城市,气象繁华,人口众多,被围攻四十天而终于沦陷。金兵烧杀掳掠,以至屋庐焚毁,城廓丘墟,杀戮几尽,死者相枕,真是惨绝人寰!故第一、二句说,现在要我重提这些旧事,还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悲怆。第三、四句正面描述汴京劫后的惨状。老人未作一般性的描写,而是从亲眼所见的事中选择了北宋帝王的陵园和宫殿被毁这两件来反映这场历史悲剧。这景象,使每一个宋朝臣民感到莫大的耻辱,看,连残碎的石马、铜驼也不禁为此潸然泪下。这两句没有直接写人的感情,却让人觉得此时此刻老人眼睛里的泪水已经夺眶而出。
五、六句是叙述沦陷区百姓坚信异族统治不会长久,盼望能早日光复中原,以至在暗地里传说着王师进军北伐的消息。但实际上这些消息多是误传。这两句写出了人民对南宋政权的怀念和期待,但他们的希望每每落空。这第六句“边情听易讹”可与范成大的《州桥》参看。范诗说到“真”字,可想而知以前曾有多少假的;而刘诗说的“讹”,正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表现的都是老百姓对王师望眼欲穿、久盼不来的情景。
对第六句的理解,学者中还有分歧。有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南宋不派人好好去打探消息,只听信些谣言”(钱钟书《宋诗选注》)。有人认为这是遗民“把边境传来的于南宋不利的消息,当作谣言,不愿听信。”(《宋诗鉴赏辞典》)这些解释有不切之处。前一种把“听”的主体当成南宋人,这是不对的。从全诗看,是摹拟老人口气“试说东都事”,主体是沦陷区百姓应无疑问。若将第六句单独分裂出去突然跳到南方这一边来说,不仅从意思上解释不顺畅,就从叙述的线索来看,也是紊乱的。后一种对“听”的主体认识是清楚的,但把这句诗理解成“不愿听信”“于南宋不利的消息”,显然是与原意距离过大的。
七、八句写旧日的京城妇女犹习宋俗,装束依旧。据史载,金人入主中原后,要求百姓改习北人装束,禁止汉服,并下令人民剃发,凡不肯服从或虽服从而不如式者,就要处死。因此这个细节虽似淡淡写来,但骨子内却是表现人民不忘故国的深厚感情,含意十分深刻。
第二首写老人逃到南方后的艰苦生活,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前景的失望。在沦陷区,老百姓不堪异族的欺凌,深深地向往代表汉族政权的南宋政府,把南方视为乐土,千方百计地往南方跑。但北人南归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一、二句说,这位老人一家十口在战乱中离散,只剩他孤身一人历尽千艰万苦后踏上了南宋的国土。三、四句写他眼前生活的艰难:无粮可食,只好在荒寺边种些蔬菜充饥;无衣可穿,只能依旧穿着在金国时的破衣服。老人因怀恋宋朝,不愿做金人的奴隶,不愿穿金人的衣服,才设法逃到南方,可悲的是现在竟贫苦到连这套“陷蕃衣”都换不下来!妻离子散,形影孤单,是老人感情上的不堪;饥寒交迫,度日如年,则是生活上的不堪。这样的处境怎能不使老人感到悲伤!五、六句翻进一层,揭示了老人更为痛心的是: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个人的一切痛苦都还能忍受,实在令人不堪忍受的是南宋统治者竟然置北方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于不顾,懈于边防,不思北伐,只图自己寻欢作乐,给前来投奔正义,希望一报国恨家仇的百姓兜头一盆冷水。结尾两句,老人深感失望,悲愤地说,老身死于异乡并不足惜,遗憾的是看不到宋朝帝王回到故都的日子。这两句与陆游《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意相通,表现了北来人和南宋军民共同的愤恨。
此诗对南宋朝廷的揭露是十分深刻的,诗中一方面突出民心对宋朝的依恋,如百姓暗中传闻王师北伐、旧京女的宣和发式、老人抛家离舍投奔南方等等;而在另一方面,统治者却麻木不仁,他们抛弃自己的列祖列宗,不念臣民百姓,只顾躲在高楼深院里享受安乐,边防松弛。经过这种民恋君,君不恋民的鲜明对比,可知汴京的残破固然使人痛心,但更令人心碎的还是南宋朝廷背弃百姓、苟且偷安的国策!这样,诗歌的批判锋芒,就从控诉金军的残暴自然地过渡到对南宋当权者的谴责上来,思想内容就显得愈加深刻。
此诗不是“北来人”的自作,而是诗人记“北来人”之语。其实,“北来人”热切盼望光复中原的心情与作者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是作者把自己的心里话借“北来人”的口吻说出罢了,这显示了诗人写作艺术的巧妙!
上一篇:《劳坑入前城·黄庭坚》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北陂杏花·王安石》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