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戊辰”是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在此前两年,宋军攻金失败,金兵南侵;次年(1207),宋向金求和,宋金再次签订和议,史称“嘉定和议”。“即事”,是有感于这丧权辱国的事件而赋诗。
南宋时,宋金间的几次所谓和议,实际上都是宋朝君臣对金人投降妥协的结果。“嘉定和议”,对南宋来讲更为屈辱。宋不仅要将主持北伐的丞相韩侂胄的首级送至金国,而且每年向金增纳“岁币”白银三十万两,细绢三十万匹。这一卖国投降的和议当然激起了许多爱国人士的强烈反对。作者以诗歌为武器,单从“岁币”的角度着眼,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对这可耻的和议,以及腐败的南宋统治者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愤怒的抨击。
头一句诗人从自己的生活落笔。“青衫”同青衿,古代学子所穿的一种廉价的衣服。今日,这种衣服也将得不到了,为什么呢?第二句诗人愤怒地指出,“今岁和戎百万缣”,因为朝廷拿了大量财物去讨好金人,以至于弄得民穷财尽。“和戎”,指与金人议和;“缣”,是一种双丝的细绢。古代求和时常以缣帛等作为向对方“输诚”的礼物。南宋与北宋相比,疆土已大大缩小,加上战争的破坏,淮南、江汉地区已变为一片废墟,长江南岸也受到很大损害。在已经陷入“民力重困,饿死者众”的境地时,南宋统治者为了应付金人的无厌之求,还要再度增加“岁币”,这样造成的恶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四句诗人讥刺道:从今往后,在西湖不要再插什么青杨绿柳了,把所有的地方都栽种桑树,以喂蚕抽丝,织成缣帛去乞和吧。尾句中的“剩”,尽的意思。杭州是南宋朝廷的所在地,最高统治者在这个销金窝里过着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说在西湖砍柳种桑,显然有意刺痛统治者,希望他们猛省,不要再文恬武嬉、醉生梦死了,否则连西湖、杭州,都将不成样子,国亦将不国了。
此诗从诗人自己穿不上衣衫引发,所论却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代表了人民的呼声,是针砭时事的力作。
上一篇:《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苏轼》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戏呈孔毅父·黄庭坚》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