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
薄有西风意,郊行得自娱。
山晴全体出,树老半身枯。
林转亭方见,江浸路欲无。
何妨桥缆断,小艇故堪呼。
这首诗很受后人称赞,清代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说: “此首杂之杜集,殆不能辨。”它宛如一篇清丽的山水游记,写下了作者在郊行中的所见所感。
作者一生好游山水,在长期与自然山水的接触交往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这首诗开头两句,一方面点题说明作者野兴一发,便欣然出郊而游;另一方面也道出了在静山动水中寻找惬意的境界和天地,以求“自娱”。两句诗有起有合,显得高屋建瓴,足以统领全诗。
下面六句,作者没有就“自娱”发挥,而是把笔墨全部放在对山水的刻画上,努力表现山水之美,隐约体现其“自娱”之情。
“山晴全体出,树老半身枯”两句,分别从大处和细处着眼,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刻画。山的形态色彩在自然变化中也随之变化。此刻,作者观察到的是在大晴天阳光普照下的青山的态势,由于光线明亮,空气爽朗,山的全貌清晰毕现。此一句有两句的功用,阴雨天气,青山云环雾绕,掩藏难显之状自然也含于言外。下句,作者写一棵半身已枯的百年老树,树老半枯,自然还有一半青的,这半青,说明老树还挣扎着要活下去。作者单单攫取大树半枯半青的镜头,是写实,也是触景生情,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从这两句看,作者善于发现不同于一般的事物特点,故下笔能不落俗套。
“林转亭方见,江浸路欲无”两句,转写幽深曲折的郊景。前人曾说: “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静谧深远的意境是很美的。对作者这样深知官场之险恶丑陋的人来说,乡村田野、自然山水中的佳境胜地对他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作者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觅奇寻胜,树木葱茏,曲径通幽,转弯拐角,猛然发现前面有一亭子可供歇息。诗中把这种体验写成“林转”,似乎创造了一种迷离恍惚的神奇世界,避免了平铺直叙。从林间小道一直来到江边,才发现水涨路断,这是作者原先所未预料的。不过,“路欲无”,并不是真“无”,“无”只是一种错觉,正如陆游的著名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一样,先给读者设下了一个悬念。
“何妨桥缆断,小艇故堪呼。”两句承无路而来,行到水边,此地本有小桥可通对岸,可惜桥缆已坏。可是这也并无妨碍,瞧,那边有一摆渡小艇,呼唤一下就会应声而来。从有路到无路,又从无路到觅路,既是路之曲折,并是心理感受之曲折,为野行增添了乐趣。上面有四句写山静林深,有两句写水动人喧,一静一动,互相映照,情趣盎然。
此诗描述了一趟完整的郊游:早出见山,又欣赏老树,接着在丛林中一饱眼福,最后呼船作渡。很明显,这是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郊游实感。诗的中间两联,作者没有直接出场,也不见对山水作主观性的赞美感叹,而几乎把所有的笔墨都花到对自然山水的客观描绘上,这似乎是一个“无我之境”,其实却不然!如“全体出”和“半身枯”是作者捕捉到的镜头; “林转”和“路欲无”是作者的错觉。这都是一种从寻胜者那含情脉脉的眼睛中见到的鲜灵灵的图景。
上一篇:《送芮国器司业(其二)·陆游》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黄庭坚》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