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衡《游香山记》原文与赏析
王衡
丁亥春三月,余以友人自香山至人山头,为他事所迫,不顿舍而返,无足记。记其次游。
六月十日,偕汝增、懋锡、季梁,各跨一蹇,出高梁桥,转而北。杨柳行植者三,余从中央水次行,以取凉。城堞寺角,时时与繁阴相媚。进而河渐广,界以长堤,为西湖。湖在堤以左,盖芙蕖菱芡之薮。堤右则秫田豆场,长杨左右障之。时荷花已开,甚纤缛纷敷。浅深在水,植者如翘髻,偃者如羞桩。茭芽菱花,重以青黄相间,乍而须甲颠倒。好风将百和香来,余急披鞍迎之,咄嗟间未得其似。汝增忽笑曰:“嘻! 何乃似我江南三月天,莺花菜麦田中耶!”余大笑,浮一大白,嚼其言。湖故多种鱼,鸥鹭鹈鹕之属,上下嗛鱼,低飞浅踏,花枝颤颤然,香且不风自动矣。数里为龙王庙,庙傍湫潭为龙潭。又一里许,而荷花与湖尾俱穷。穿青龙桥而西,得玉泉山焉。山培塿耳,而土纹隐起,衣纤草作苍龙鳞。其下为池,潴泉而亭之, 曰望湖亭, 水眼嘘泡,若飞星之相追。其东为华严寺,寺西泉一区,正绀碧而清可辨罗发,使得美篠覆之,岂令人痛忆玉女潭耶? 出送晚霞而归宿于山之深翠中。
明日,渡两石桥,循溪转,荫于卧佛寺娑罗树之阴。 复二里许, 至碧云。 西折听泉亭, 上余公墳。 余公盖先朝贵珰,彼辈世修其事,以不茀废,宋司马石橔,任女好为之耳,独奈何沟泉斫石,动至束花碍草,为胜地作祟也。殿前石池一,而桥绾为二,中蓄五色鱼百千头,余解衣盘礴坐,而施饼饵焉。唼呷相呼,云队再卷,若为鱼丽以仰攻者。至香山可一里,蹟路深旷,夹道尽白杨青桧,遂都雅不减幽绝。当山之邃者, 曰流憩亭。 其旷而可坐眺者, 曰来青轩。流憩在山半灌木阴翳之中,忆春季杏花,飘飞尽矣,而此地犹能护残红,以迟我念而寻旧游焉。已乃过来青轩前,两山为距,而虚其襟以捧帝城,斜照薄金银台,蒸气正紫。相顾谓此地宜月投枕焉。而东自无量殿,数折乃至弘光寺。皆短垣疏柏,不蔽外景。涓人甃白石为阶,其净若拭。余叹曰,使死不速朽者,殆乐哉斯丘矣! 笑而出。望之东壑中,郁苍攒错,阁道参差,若飘红挂树叶者,其光裕寺耶? 心乐之,而日且下舂矣,不果游。归待月于轩前,月初东出,光始及殿鸱,俄而茂林延之,浮浮漾漾,若镂玉叶置水银池中,静若沦光,荡为碎影,在有无空色之间。槛下流淙泌瑟,以虚寂愈闻。时或白杨籁风,犬唁鹘戛,若羯鼓之介胡琴也。既而山寺中,又有倚箫炙管者,余卷舌为清啸以和之,流楚曼声,若自寥天中飞来,意乐甚。 顾酒囊且澁矣, 满倾而饮之。
十一日,自双井逾一小岭,而观所谓晏公堂、曹家庙者。无他佳,第白云冒山腰,远不百弓,几手可拈,而隔谷模人闻,绝似若与我语语者,亦足当一奇耳。下十余里,渡佳树流水,而玉泉之厓始见。望西山,层峦远岑,绛宫缥瓦,随云光日影以幻奇,乃急驰北山头,悄然四顾,谓自此失西山矣。及湖堤复得之,意方与山容相亲,而荷香莺韵,复横来撩人。流盻不能已已,殊恨我六根之用狭也。
大约西山之胜,仿佛武林之西湖,逶迤不如,而蒨润或过之。因与二三子作妄想,若斩荻芦,开陂隰,以尽田荷花,至山膝而止。使十五小儿,锦衣画舸,唱江南采莲词,出没于白鸥碧浪之间。所在室庐,必竹门板扉,与金碧相间出。而后结远道人,为香山社主,乞青莲居士,为玉泉酒家翁,吾老此可矣。虽然,人苦不知足,以予株坐此中,如春时不解鞍之游,嗅残花数瓣,亦自谓爽然,视斯游所得,多寡何如哉? 余故于兹游有专记,而前所过人山头者,巨石怒撑,蹲伏甚伟,为北来诸山之额,其胜亦不可没也。因附志于此。
王衡的父亲王锡爵,嘉靖四十一年 (1562) 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编修,累迁祭酒,为行相事的朝廷阁臣。史载王锡爵尝请罢江南织造,停江西陶器,减云南贡金,出内帑赈河南饥,帝皆无忤。可见王锡爵做官尚能往减轻人民负担处着想。王衡少有文名,颇具乃父风范。作《游香山记》翌年 (万历十六年,1588) 举乡试第一。因逃避受父亲蔽荫的物议,至王锡爵离开阁臣位置已久的万历二十九年 (1601) 始参加会试,举第二人,廷试亦第二。父子科名相似,万历帝为之叹息。
《游香山记》写暮春三月的一次郊游,文章笔酣墨畅,意兴洋洋,奔放潇洒,略无滞碍,表现出贵胄少年才子朝欢暮乐无往而不利、视取金紫如拾草芥的饱满精神状态。在碧云寺附近见太监“余公”等人的坟墓沟泉斫石,束花碍草,为胜地作祟,记中颇示不满。
以细腻的笔触传达出感觉的精微和写景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性,为本篇写法上显著的特点。
第二段写北京西郊的荷香:
“……时荷花已开,甚纤缛纷敷。浅深在水,植者如翘髻,偃者如羞粧。茭芽菱花,重以青黄相间,乍而须甲颠倒。好风将百合香来,余急披鞍迎之。……湖故多种鱼,鸥鹭鹈鹕之属,下上嗛鱼,低飞浅踏,花枝颤颤然,香且不风自动矣。”(重点引者所加)第三段写香山的月夜:
“……归待月于轩前,月初东出,光始及殿鸱,俄而茂林延之,浮浮漾漾,若镂玉叶置水银池中,静若沦光,荡为碎影,在有无空色之间。槛下流淙泌瑟,以虚寂愈闻。时或白杨籁风,犬唁鹘戛,若羯鼓之介胡琴也。既而山市中,又有倚箫炙管者,余卷舌为清啸以和之,流楚曼声,若自寥天中飞来,意乐甚。”
描写风送“百合香”,鸥鹭嗛鱼时“不风自动”的荷香; 与流淙树风、犬唁鹘戛、箫管清啸乃至天籁若动若静相配合的山中月色,创造出行云流水自然妙悟的深邃意境。感觉极其细腻精微,具有见人所未见、嗅人所未嗅、听人所未听的“第六种感觉”带来的独创性,属神来之笔。
才人的锐敏感觉不止于细腻,他还目光四射意兴遄飞地对香山之美作了多层次的描绘。请看: 晴日荷香、听泉观鱼、山寺残红……是近景,林径幽寂、山中月色、层峦远岑……则变化为中景、远景。末段“与二三子作妄想”,斩荻芦,开陂隰,尽种荷花,锦衣画舸唱江南采莲曲,室庐竹门板扉与金碧相间出……的描绘,更出之以开阔奇丽的想象,使文章的思路和层次,无拘无束地异彩飞腾。
第四段末“殊恨我六根之用狭也”一句,总结了文中“六根通感”的修辞方法和艺术审美的特异功能,在创作和鉴赏两个方面都显出多角度的丰富性。按“六根”一词来源于佛教经典,指眼、耳、鼻、舌、身、意,相对应的即视、听、嗅、味、触、意念六种感觉。“六根通感”则指“无目而见”、“无耳而听”、“非鼻而嗅”等等的“六根互用”,在艺术审美中往往具有特殊的效果。“六根通感”中,要害是意,——意念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意乃至意象。没有这个体主观上的意念,就出不来“小楼吹彻玉笙寒”沟通听觉和触觉之类的特殊意象或意境。《游香山记》中,像“湖故多种鱼,……香且不风自动矣”数句中所描写的荷香,就是通过视听等形象得来的“非鼻而嗅”构成意念乃至意象的荷香。“颤颤然”的花枝还启发了一种触觉上的感受。可以说这几句话描写的荷香,是沟通了视、听 (水鸟的“低飞浅踏”必然有声)、嗅、触、意诸种感觉的神奇的荷香。再如第四段末“望西山,层峦远岑,……而荷香莺韵,复横来撩人”数句中,远景近景交织,远山可以染上荷香和巧啭莺韵,而近处的荷香莺韵也可以显出层峦远岑云光日影的幻奇。这里“六根”的交感来了个颠倒淋漓多角度的糅合,所以作者说“殊恨我六根之用狭也”。
关键还在于作者和谐地与自然交融的审美移情作用。没这饱满情意的酵母,就领略不了更不能用文字精巧地把多角度糅合的美记录下来。
上一篇:李澄中《游青山记》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袁宏道《游骊山记》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