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游齐山记》原文与赏析
王哲
齐山如卧虎然,首于申,尾于寅,延庆院南向,据其胸也,其栋宇横架岩石,林麓间望之,丽若图画,为是邑名山之胜也。端平二年,提举王伯大扁其外门曰“齐山洞天”。由松径而入数十步,至中门,蹑蹬道而上,扁曰“云梯”。前为藏殿,后为佛阁; 东西跨壑立亭,曰一览,高敞可爱。其后曰妙空岩,元祐初蒋之奇命名也。其罅有一石,击之如钟磬,曰丹砂。由法堂而北,曰蕉笔石,张公祐以蕉书石壁故名。东有昂藏者,曰新岩; 有泉滴沥而下者,曰春溜,张时修刻大寿字于左。前有亭,曰“云壑”。
蹑石分道而北上,曰武功岩。正北有上清岩,一名观音岩,西北有寄隐岩,南有石壁如屏。又数步有石窟,泉滴滴可饮一人,名一人泉。又东三步,绝石栈,临上清岩,曰寄隐岩。又西北至窦云岩,两石对峙如洞门,有紫薇亭。北至小九华峰,峰峦耸拔,肖九华之胜也。下有石坑,深险不可入,俗呼无底洞。由云壑分道而南约数步,曰漫岩。又二十六步,曰唐公岩。西北有洞,曰九鼎,又曰集仙,袤三丈,广半之。北上至峰之巅,曰翠微亭,唐刺史杜牧九日登高赋诗处,下瞰陂泽及清溪,州治关其前,长江缭其外,最为临眺之佳境。此见于齐山之右者然也。
由翠微循山脊,扪磴攀萝,崎岖东下约二里,至华盖洞,石势轮囷如车盖,高约三四丈,其下可容数十人; 西有一丈,可盘折而入,飞鼠甚多,执燎照之则回翔,故名石燕洞。西北有玉柱岩,深可一丈。北有莲子洞,深可二丈。由彼而上,有危檐杰栋岿然屹立于东崖之巅者,绣春台也。鹤山魏了翁书“北睇江淮”在目。由北而下,渐觉山环抱、地平夷,而树木阴翳之中,有绣春道院,依石为扉,傍翼两室,曰仁静、曰智乐。左有洞,曰新兴。坎级而下,豁然明敞,壁立数仞,嘉定间史定之又刻曰史岩。傍有绣衣石一洞,秉烛而入,有迹蜿蜒,或指为潜虬。别有洞曰左史。左史者,州守李芃也,杜牧代之,故为立洞名。又两石夹道约数十步,过一石门,伛偻而入,得平地可三数丈,如壶中之天,故曰壶天。石眼有泉一泓,可掬而饮之。过绣春台数百步,有二洞,东曰狮子,西曰圆顶,有泉如乳,旧逸一洞名,今特因其形而命之。此见于齐山之左者然也。
若夫山北之景,则从道院左边而下。太守李方玄以山无溪涧之泽,乃沿其北址筑防贮潦,广十馀寻,深数丈,长三里,芰荷鱼鳖可育而蕃,今遗址尚存。东有虎啸岩及石虎洞,中有石如虎蹲,皆险绝不可上。而中有九曲水,石势萦回,山泉清澈,天造地浚,殆类人为; 又有茂林修竹隐映于上,宛然兰亭气象也。有醒翁岩,岩有醒翁石,旧有亭而今不存。又有待岩者,最远而大,迤逦而西达于长堤,则一山之景尽矣。李芃刻有待岩者,言有待而存也。
然齐山之泉大小凡十一,而半岩为胜,玉壶、连星为奇,飞觞、濯缨为大。岩壁之号凡十九,而有待为大。岩壑之号凡十九,而上清为最。洞之号凡十四,而潜虬为清幽。游者徜徉乎山间,而穷日之力不能遍览。今历久而湮芜不可复考,姑录所传闻者于右,馀阙疑焉。齐山在府东南三里,山有群峰,势皆齐等,故曰齐山。或云唐刺史齐映尝好此山,因名。岩洞三十有二,亭台二十有馀,周回二十里,山形肠蟠腹捆,半峻箕张。其气候,雨焉而骨胁立,日焉而华采浮,晦则云聚欲喷,霁则林霭葱倩,暑避流浆,寒入挟纩。其中之胜,空岩灵窦,响石飞泉,不可具纪。
宋人游记大抵有二派最负盛名: 一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派,以抒情为主,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游记并不重在描写山水,重在表现作者情趣。一是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派,以议论为主,所谓“借题发挥”,借山水以言人生哲理。王哲的这篇游记则不同,是六朝山水小品《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的继承,看似质木无文,其实也是精思独运。
其一,条理清晰,叙次井然。齐山景观是一组山,“山有群峰,势皆齐等,故曰齐山,“有多处视点可观,作者选择了景观集中的主峰,又取先上后下顺序,既仆素自然,又易于指点挥洒,全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前有亭,曰‘云壑’”。第二部分自“蹑石分道而北上”至“此见于齐山之右者然也。”第三部分自“由翠微循山脊”至“此见于齐山之左者然也。”第四部分自“然夫山北之景”至“言有待而存也。”第五部分自“然齐山之泉”至末尾。第一部分主要说外门至中门景观,第二部分说山顶及右侧景观,第三部分说山左景观,第四部分说山北景观,第五部分总结。叙次清晰,不是导游,胜似导游。
其二,繁简得当,轻重相宜。文章四个部分中对所有景观介绍又不是一无轻重,而是根据不同情况作详略不同的指点,如第二部分中:
蹑石分道而北上,曰武功岩,正北有上清岩,一名观音岩,西北有寄隐岩,南有石壁如屏。又数步有石窟,泉滴滴可饮一人。名一人泉。又东三步,绝石栈,临上清岩,曰寄隐岩……北上至峰之巅,曰翠微亭,唐刺史杜牧九日登高赋诗处,下瞰陂泽及清溪,州治关其前,长江缭其外,最为临眺之佳境。
这山右景观有十三四处之多,但少只一句五六个字,多却有七句四十六字。同时对多处细微景观一带而过,而对无限风光尽收恨底的景象,对山水因之生色的历史佳话用浓墨重彩介绍。在如数家珍时又显得参差错落,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
第三,描叙结合,景事辉映。全文主要行文方法是叙述,但也并未摒弃描写,相反,常在画龙点睛处用描写,显得顾盼神飞。如开头及结尾处:
齐山如卧虎然,首于申,尾于寅,延庆院南向,据其胸也。其栋宇横架岩石,林麓间望之,丽若图画,为是邑名山之胜也。
山形肠蟠腹捆,斗峻箕张。其气候,雨焉而骨胁立,日焉而华采浮,晦则云聚欲喷,霁则林霭葱倩。暑避流浆,寒入挟纩。其中之胜,空岩灵窦,响石飞泉,不可具纪。
描绘栩栩如生,不仅不亚于郦道元《水经注》中的精美描写,而且细看还具有呼应的作用。首段描写突出山形如虎,且如图画的二特征,末段开头描写的山势雄踞正是呼应山形卧虎,而后面多重景色描绘则合成一幅五色缤纷彩图。
同时在指点风景时又注意故实征引,使景观显得不是无人问津知音寥寥,而是众望所归,古今同爱,使景与事显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上一篇:袁枚《游黄龙山记》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程珌《游龙井记》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