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自江陵沿流道中》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
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
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
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
前人在评论刘禹锡诗歌时,曾指出:“刘禹锡诗以意为主”,①刘禹锡本人也说过:“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风雅体变而兴同,古今调殊而理异,达于诗者能之。工生于才,达生于明,二者还相为用,而后诗道备矣。”(《董氏武陵集记》) 意即诗歌创作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是“工”,即是善于艺术构思和运用语言; 二是“达”,即是善于把握各种诗歌的体制和韵律的变化,按一定的法则道理,合适地使用比兴手法。那么,“工”从哪里来呢?从“才”而来,即有才华才能达到“工”;“达”又从哪里来? 从“明”而得,即明白并娴熟才能“达”。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那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认识就可以表达出来了,“诗道”就完备了。照此看来,刘禹锡的“工”与“达”是诗歌创作的两种手段,而目的是“道”,即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认识之“意”立起来,从而形成诗歌的主题。
上面这首山水诗,是否与刘禹锡的怀古诗、讽喻诗那样,亦注重立意呢?是否实践了他本人的诗歌创作原则呢?
唐穆宗长庆四年 (824),夏天,刘禹锡由夔州 (今四川奉节) 转任和州 (今安徽和县) 刺史,出三峡,到达江陵 (今湖北江陵),稍作停留,然后从江陵再沿江而下。
诗人大概无暇顾及惊险壮丽的三峡风光,故未见诸篇什,但自江陵后,诗兴大发,创作了约十二首诗歌,这首七律即是其中的第一首。
长江中下游平原,风光绮丽,美不胜收;楼台亭阁,名胜古迹,随处可见。可写些什么呢? 于是,本来就才华横溢的诗人,开始调动他的“才”,“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开展了他的艺术构思。
纵目四看,眼前这座相传为关羽所始筑的江陵城,雄据江左,是上通四川、下达江浙的水上交通要道……。此时,诗人突然想起了那首优美的东晋民歌:“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己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②刘禹锡是学习民歌的行家,这首《懊侬歌》 自然娴熟于心,同时,江陵到和州,不也是差不多三千三百里的水程吗?“风雅体变而兴同,古今调殊而理异”,既“明”然后生“达”,加上“才”,于是,头两句便脱口而出:“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
这两句,看似平常,无惊人之语,但却为下文蓄势和埋下了伏笔。它们既在空间上指明江陵到和州的距离及拉开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又强调了江陵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交通要道,且镇巴蜀之险,据江湖(长江和长湖) 之会,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代各王朝封王置府的南方重镇……。
可惜,这座古城已看不见了,因为夜幕降临了,船在远去,在江边的一个滩头村庄停了下来。此时,月亮升了起来,只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面上,打鱼人唱着美妙动听的山歌; 泊着的商船上,商人们在拥妓作乐,行令酣饮,看来,这良辰美景是属于这些商人了,真是:“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
这两句,仍无惊人之语,但已把月白风清、渔歌晚唱的长江晚景的特有画面细致勾勒出来了。但从后句诗人所发的议论中,不难看出诗人另有一层深沉的感慨。
天亮了,船继续开发,在晨雾朝霞之中,江边的滩头村舍一个又一个呈现眼前; 山上经霜的红叶,红得似火,一团团,一簇簇,就像那春花烂漫; 在那绿竹掩映的好地方,都能看到肃穆的寺庙,一座,又一座……,真奇怪,为什么有这么多庙宇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江南春诗》),这大概是楚人“信鬼而好祠” (王逸《九歌序》) 的风俗吧:“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
这两句,诗人的眼光已离开了水面,投到了江的两岸。但至此,我们不禁要问: 诗人在这首诗里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思想?什么感受呢?难道仅仅是欣赏长江的美丽风光?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在外做官,前后二十年,曾屦次请求调回长安或洛阳,但均不获准,故一直郁郁不得志。离开夔州时,他是“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的,此时的他,已52岁,头发已花白,背也弯了,哪还有心机去留恋这些景色? 同时,具有政治家的敏感的刘禹锡,对这次调任,定有其看法,因为当时的穆宗李恒,宠信宦官,打击大臣; 且永贞革新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宦官挟持和软禁了顺宗李诵,才出现了“顺宗内禅”之事的,而穆宗,是否又走这条老路呢? 这不能不使刘禹锡对政治局势忧虑。所以,说他这次沿长江东去,无所事事,专情欣赏山水,那是对诗人的误解。“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晚泊牛渚》),这首到达和州前夕作所的诗句,就告诉我们诗人的心灵世界,从离开夔州时起,诗人就开始注意到历史长河中的兴亡教训,就考虑用诗歌来抒写他思考历史的结果:“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
长江天险,历来为兵家所重,至于战争,历代更是连绵不断,荆州、赤壁等古战场随处可见,那些叱咤风云的名将,尽管忠骨埋青山,但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功勋,他们一个个被人民当作神明来供奉,给予血食之祀……。随着船的不断前行,这种对历史的思考更加突出、更加深化了。故诗人在以后的篇什中,“古戍见旗迥”、“武昌老将七十余”、“霸王迷路处,亚父所封城”等诗句不断吟出,至于那首《西塞山怀古》,更是有口皆碑了,如果说《西塞山怀古》是刘禹锡此行怀古诗的绝唱,那这首《自江陵沿流道中》显然是这次“怀古旋律”的前奏曲,没有对“南朝征战地”的思考,就没有“王气黯然收”的感叹。由此可见,“历史之兴亡衰盛”,确是刘禹锡在这次转调途中所深深思考的主题。
其实,诗歌一开头的“自古如今要路津”就隐含了本诗的题旨,但随后的“月夜歌谣有渔父”、“山叶红时觉胜春”两句,却有意宕开,把诗人的感受和诗的题旨深深地隐藏起来,以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明白了这个艺术构思,就明白了诗人为什么会发出“风天气色属商人”的感叹,因为他们只知道花天酒地、不问国事、苟且于世上,“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唐·李山甫《上元怀古诗》),正是南朝很多国家荒淫亡国的同调!“大艑高船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扬州布粟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刘禹锡所作的这首《夜闻商人船中筝》诗,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正是对这种世道人心的无限感慨!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刘禹锡仅看到了唐朝的隐患,还看不出唐朝的衰亡,故只在“沙村好处”、“山叶红时”的美景衬托中,透露出一层淡淡的哀愁,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慨叹,只好由晚唐的另一诗人杜牧来咏唱了。
明白了这个艺术构思,亦可明白了诗人为什么要用“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两句来煞尾了。除了与第二句对应外,因为在现实中,还有很多人 (当然包括诗人自己)仍具有正义感与爱国心,敬仰那些为祖国、民族而捐躯的英雄们,并准备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而献身,这就给全诗最后注上了奋发向上的精神,并抹掉了第四句中微露的哀愁,也是诗人所要竭力呕歌的主题。而这,不正是诗人“工”与“达”结合后得出的“诗道”吗?诗人深深隐藏起来的“意”,经过一层又一层迷雾般的揭示,最后终于真相大白了! 这里,我们不得不惊叹诗人的“工”和“达”的深厚功力! 不得不佩服诗人“精炼含蓄,思出常格”的诗歌风格之精妙绝伦!
上一篇: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刘嗣绾《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