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五泄山水志》原文与赏析
宋濂
五泄山在婺、杭、越三州境上,北距富春,南据句乘,东接浦阳,其山水最号奇峭。齐谢元卿常以采药深入其中,而宋刁景纯、吴处厚亦颇游焉。
自西坑岭入,过遇龙桥,北行二十步,始入西潭。前横一溪,水甚寒,履之如冰。由溪而前,经小潭,旁有礁石突起,类大瓮斜覆,乃扪石而登,一失足辄堕。又行二里所,地稍平旷。坐石四瞰,峰峦环列献状,其纹萦萦然,类神工鬼斧所雕刻者。山多猴,游人或恐之,撒石乱下如雨。又前行半里所,泉自石窦中出,浏浏作声,若琴若笙竽。泉西流汇为小洼, 莹澈泓澄, 毫发不隐。 鯈鱼数尾, 洋洋往来, 如行琉璃瓶中,见人至,潜去。洼左大树离立,极怪伟,倒映入水中,如画。又前行五十步,大石阏道,相传有岩角肖鹰喙吻,夜大雷雨,喙崩下,声闻二十里。又行三十步,棒篠成林,翠光浮映,衣袂成碧色。山虫厓虺,奔造后先,瞬目失所在。至此,则气象阴幽,绝不类人世,如升蓬、峤,坐水晶宫,生平烟火气消尽。又自山腰缘葛而前,竹箨覆地厚,动足辄仆。又过十步许,抵小潭。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厓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岁旱,乡民祷雨于此。遇祷,水或涌,取蜥蜴入瓶盂中,持以归,多验。自遇龙桥至此,约可六、七里,皆蛇蟠罄折,路行若穷,又复轩豁。其中胜致,难得具记。或言潭上有石河,从石河至三台塔,人迹罕至,莫详也。
寻故路而出,斜迤而东,过香炉峰。峰峭拔,上有石类香炉,故名。香炉北有峰圆而童,名钵盂峰。或云肖东瓯雁荡,又名雁荡峰。遵雁荡而南,时有白云覆于谷者,名白云峰,屹如人立者,名玉女峰,崭崭势欲天者, 名天柱峰。 其他诸峰, 星联肺附, 登名图籍者,盖七十有二焉。
复从厓东折,度略彴,趋三学禅院。院为唐灵默禅师道场,师尝降龙于此,遗迹尚存。由院北深入,又百余步,至东潭,潭上飞瀑可二十丈,怒暴倒击厓窍中,若运万斛雪从天掷下,白光闪闪,夺人目睛。至潭底辄复逆上,有声如辊雷,人笑语咫尺不能辨,犹闻瓮中声。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岁旱。祷龙者甚多,验如西潭。
复北折而西,溯潭之源。登响铁岭,度紫阆山,村人多舍篁苇间,有平皋数百亩可耕溉,旁沿石河。又行一里所,地名石鼓,足顿之冬冬然。越十步,至第一潭。潭如井,睨之,正黑,投以小石,锵若佩环。又越十余步,至第二潭,圆如锜釜,面广而底敞,大水驱乱石聚其内,迨满,复泄去。潭下石壁百余尺,险不可置足。从其右悬藤坠下,至第三潭,潭甚深,以线缒之,下不见底,其形方,狭而长。天向阴,常有云气从中起,疑有蛟龙潜其下,人恒以幽峭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有以綯围腰,系巨机,俯厓而瞰。潭左右皆枫木。其形大概如第二潭,而广袤倍之。侧有刘龙子墓。相传龙子常钓于潭,得骊珠,吞之,化龙飞去。后人为垒石作冢。或曰龙子之母葬焉,世远不可辨。又其下至第五潭,即东潭。因其水五级,故名之为五泄云。
噫,造物之委形山水者,其奇峭有是哉! 至正丁亥春记。
五泄,即五瀑,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地处浙江省诸暨市西北五十里。瀑布从五泄山巅的崇崖陡壁间飞奔而下,共五级。据《浙江通志》载:“各泄各级有峡,名龙门。各级各有潭,水从上流到潭底,漫喷涌而上,激怒下注,飞沫如雪,溟濛数里,湍激之声,震撼山谷。”五级瀑布最后汇注于东龙潭。早在北魏时期,五泄就被载入郦道元《水经注》的全国六十四瀑之中。周围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坪、五十七崖、十石、三谷、二溪、一湖,与五泄构成一幅奇妙的山水风光画卷,素有“西施故里小雁荡”的美称。历代名人,如宋朝杨万里、王十朋,明朝徐渭、袁宏道,近代郁达夫等都曾到此一游,他们为五泄山水赋诗著色,赞叹不绝,本文作者即其中之一。
游记起笔先将五泄地理位置作一介绍,地处三州交界,并从总体角度点明此间山水之特色,以“奇峭”二字贯之。读游记,仿佛我们也紧跟作者去漫游胜境。
先从西坑岭入山,过遇龙桥,到达西潭。淌溪水,过小潭,扪礁石而登,至稍平旷之处,为一景点。只见峰峦环绕,群山叠翠,山石萦萦然,如天然雕刻。山多猿猴,往往撒石以取乐,使游人担惊受怕,而越怕却越引得人们向深处探胜。又走半里左右,有泉水从石洞中涌出,好比琴瑟笙竽齐鸣,十分悦耳动听。西边小山洼,水至清,乃至毫发不隐,游鱼往来如行玻璃瓶中,树倒影如水中之画,从正面、侧面写水清如镜。景至笔随,写大石阏道,随写传闻鹰喙崖之崩。写眼前之景,叙耳闻之状,交错写出,各尽其妙。
以上是写从五泄景区的入口处——西坑岭至鹰嘴崖的景色。五泄景区分东西两部分,西源头在燕尾瀑,沿西源而下,至毛龙潭为西部景区的中心。毛龙潭群峰环抱,西北有香炉峰、西面有遇龙峰,南为天柱峰、白云峰。这里终年晒不到太阳,夏日凉风习习,但空气却清新而不潮湿,石壁陡立,似乎向人扑面而来,瀑布四、五丈高,一股飞溅如撒雪,一股顺壁而流泻。在作者笔下,这里是蓬莱仙境,又如水晶龙宫,确非人世间,消尽烟火气。离毛龙潭十步许那股顺壁而下的白帘,即为小龙潭,它不同于一般瀑布的特色是水流“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当地人称为如两扇大门夹着一个龙头。两扇大门,一为干龙门,一为水龙门,“苔蚀藓晕, 时有水珠毵毵滴下。”这里多蜥蜴, 乡民以小龙视之, 每逢干旱,则在此祷龙,持蜥蜴以归,颇多灵验。
这一段自初入五泄至西潭,一路行来,步移景换,或从视觉,或从听觉,或触及,或感受,从各个不同角度写出不同景色,间以传闻、轶事,使所绘景色更为生动逼真。其中有详有略,剪裁得当,抓住西潭的中心景区毛龙潭作重点描叙,使重点突出,印象鲜明、深刻。毛龙潭以后之景,以“人迹罕至,莫详也”一笔带过,很自然地转入对东潭的描写。
从西潭寻原路而出,斜插东走,经过香炉、钵盂 (雁荡)、白云、玉女,天柱诸峰,度略安桥而至三学士院 (即今五泄寺),又百余步即为东潭。作者对从西潭至东潭的线路交代清楚,文笔简略,对三学士院内灵默禅师的降龙传说,作了较具体交代,然后着重写东潭景色。
东潭,即东龙潭,是第五泄,是五泄中最壮观之处。作者描写潭上飞瀑约二十丈,倒挂崖孔中,好比有一巨人搬运万斛积雪,从天掷下,白光闪烁,使人目眩神迷。东龙潭飞瀑最大特点是,瀑流至潭底又逆反向上喷涌,《浙江通志》所载“漫喷涌而上”即指此。其声如阵阵闷雷,其气势蔚为壮观。置身于此,咫尺之间,不能听清人们笑语,声音如从瓮中发出。每当山风骤起,四山林木被大风吹折,声震山野,黑云笼罩潭上,使人分不清早晨还是夜晚。作者从仰视、俯瞰等多种角度,以视觉、听觉等多方观察,用白雪、黑云、辊雷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东龙潭特点。近人张慕槎先生概括西潭特点为“深秀”,而东潭的特点可谓“雄杰”。西潭妙在岩岫,东潭则妙在瀑布,此言可信。
如今的五泄,已可从第五泄,逐级往上登攀,追溯源头,因为缘陡壁已建有铁栏杆的石级。可是在明初,这里还无法上登,所以要“泝潭之源”,必须“北折而西”,“登响铁岭”,“度紫阆山”和紫阆村,经石鼓而至第一潭,然后再从东源头的第一泄,往下观瀑。作者随立足点转移,抓住沿途景点特色,寥寥数笔,将我们引往第一潭。
第一潭特点是潭形如井,睨之正黑,若投以小石,则声音铿锵而如佩环。第二潭形如錡釜,内聚大水驱来之乱石,潭下石壁陡险而长,故至第三潭需“以线缒之”。第三潭形状狭而长,阴幽而多云气,使人不禁毛骨耸然。一路行来,三潭越走越险,足以使人畏惧,以至第四潭人们都不敢去,只能腰系粗绳,“俯崖而瞰”。作者对第四潭作了较详描叙,潭左右皆枫树,形如第二潭而大一倍。并记叙了关于刘龙子的传说和他的墓冢。然后又交代以下即东潭或叫第五泄。最后以“奇峭”二字照应开头,赞叹天工造物赋予五泄山水的千姿百态,天下哪有如此奇峭的山水?
游记以游踪为主线,移步换景,紧扣“山水”二字,着力描绘五泄的自然景观。起笔先从概述五泄总貌入手,先写西潭,再写东潭,然后追溯源头,以具体铺陈奇峭特色,最后以“奇峭”概括。中间穿插传闻轶事、民俗掌故及沿途景色。写西潭以峰、林取胜,以示其深秀特色; 写东潭以潭、瀑为主,而尤其重笔泼墨写飞瀑,以显其雄奇之特点。作者巧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从瀑布的势态、力度、颜色、声音、轨道以及氛围、人们的感受等等方面,摹声状物,对比烘托,活画出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一路写来,景至笔随情到。如写飞瀑,时而飞流倾沫似白帘,时而如白虹饮潭畔,时而如银色蛟龙腾跃入潭,时而如有潜蛟深伏潭底,种种势态,雄奇而莫测。怪不得宋代刘述诗云:“惜是晚年逢此景,悔将前眼看他山”。
如今的五泄已辟为浙江著名风景区,有公路直达,五瀑之间也已修建缘崖山道,供游人攀登,东潭、西潭各个景区已形成一组风景群。三学士院早已修葺一新,各项文物古迹,历代名人诗画均已复原,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或奇险,或幽俏,或典雅,或飘逸,供各方旅游者前往探奇访胜。
上一篇:丘濬《五指山》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唐寅《五陵》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