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天寿山说》原文与赏析
龚自珍
由德胜门北行五十五里,曰沙河。沙河有城。出沙河之北门,实维广隰,丰草肥泉。引领东拜,大山临之,是为天寿山。明成祖永乐十年所锡名也。京师西北诸山,皆宗太行山,此山能不与群山势相属,有明尊且秩焉。自永乐至天启十有二帝葬焉,谓之十二陵。独景泰帝无陵。崇祯十五年,妃田氏死,葬其西麓。十七年,帝及周后死社稷,昌平民发田妃之墓,以葬帝后,因曰十三陵矣。山多文杏,春正月而华。山之势尊,故木之华也先。山气厚,故木之华也怒。山深,故春甚寒。深且固,故虽寒而不冽。其石其鹿,皆绝大。山之理如大斧劈; 山之色黝以文。山之东支,有汤山焉。其泉曰汤泉焉。山之首尾八十里。
龚自珍的这篇《天寿山说》 (一作《说天寿山》),全文仅三百多字,惜墨如金,一气呵成; 文意简洁精练,内容优美奇诡,行文纵横畅达,堪称游记散文中的上乘佳作。
这篇文章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至“尊且秩焉。”主要写天寿山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并且说明了山名的由来,以及它不与太行山脉群峰相属连的独特形势。这部分文字简洁明快,绝无闲言赘语,也毫不拖泥带水,开篇即展开记叙,首先以北京德胜门为起点,说从德胜门出去,往北走五十五里地,就是沙河,沙河这个地方还有古城的遗址。然后说出沙河古城的北门,乃是一片平旷的原野,那里有丰茂的草木和纵横交汇的泉水溪流。从这里展目向东眺望,则面临着一座大山,这座山就是天寿山,山的名字是明成祖永乐十年赐给的。接着笔锋拓展开去,说北京城西北那众多的山峦,都宗仰着太行山,与太行山相连,唯独天寿山不与群山连接,故明代的皇帝们才尊奉并祭祀它。这一段记述是经过作者匠心安排的。开篇不从北京紫禁城写起,而从德胜门写起,因为德胜门是北京城的西北门,这样写就给读者标示了天寿山的明确方位。如果从紫禁城写起,不仅这种作用全然没有了,而且有扯得太远之弊,行文也显得拖沓。沙河是由北京城去天寿山的必经之路,不可不记,然仅记其有古城遗址而已,至于沙河古城兴废变迁的历史,则不必涉及。接下去“实维广隰,丰草肥泉”同样是极为简练的笔触,寥寥八个字,便描绘出一幅平旷辽阔的原野景色,这里草木丰茂,溪流交汇,其肥沃优美自然可见。而“京师西北诸山,皆宗太行山,此山能不与群山势相属”一句,则把天寿山独特的形势一笔点明,并且交待了“有明尊且秩焉”的缘由,为下文明代统治者选择此山为皇家陵园的叙述作了铺垫。
第二层,从“自永乐至天启十有二帝葬焉”至“因曰十三陵矣”。这部分主要是追忆明十三陵的落葬情况。先写自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选择天寿山作为皇帝的陵园后,从永乐至天启,也就是从成祖朱棣到熹宗朱由校,先后有十二个皇帝埋葬在这里,因此人们称之为十二陵。这些陵墓有: 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载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接着交待了两个特殊情况,一是“独景泰帝无陵”,点明了代宗朱祁钰被英宗朱祁镇废黜并幽杀因而无陵墓的原因,仅仅一笔带过。然后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崇祯皇帝朱由检陵墓的形成。崇祯十五年 (1642),思宗朱由检的田妃死了,埋葬在山西侧的脚下。十七年 (1644),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大军攻进北京,统治中国达277年的明王朝至此灭亡,崇祯皇帝先杀死周后,然后自己在煤山自缢身死。昌平县的老百姓便掘开了田妃的墓,埋葬了崇祯皇帝和周后,因此这里就叫十三陵了。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在客观的追述中,寄慨了对明朝灭亡的复杂思想感情。龚自珍是鸦片战争前夜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我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生活在封建社会日趋衰亡崩溃的时期,认识到清王朝已进入“衰世”,岌岌可危了,因此要求“更法”、“改图”,呼唤摧枯拉朽的“风雷”来临,打开一个新局面。但是,他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改良主义的不彻底思想又使他受到局限,所以他一方面对明代宗室的腐朽表示鄙视,一方面对明朝的灭亡又有所惋叹,从而流露出了复杂的世界观。
第三层,从“山多文杏”至篇末。这一层主要写天寿山的景物特征。天寿山上生长有许多的杏树,到了每年入春正月的时候,满山的杏花竞相怒放,光彩烂漫。这是因为山的形势独特而尊显,故树木的花朵开放得就早一些,同时因为山的峦气很醇厚,所以树木的花朵开放得很大很茂盛。这里山很深,所以山里的春天还是寒意料峭的; 因为山很深,四面阻隔,堵住了强烈冷风的侵袭,所以虽然寒峭却并不冷冽。天寿山上的石头和野鹿,个头都是极大的。岩石的纹路好像用巨大的斧头劈开似的,断层毕现; 岩石呈现出黑黝黝的颜色,使纹路更明显。山的东侧支脉有汤山,汤山有泉水叫汤泉。山的首尾绵延伸展有80里。这一段在层次和脉络上十分清晰: 先写天寿山的植物和气候特征,再写岩石的构造和颜色,然后写山的支脉,最后总括山的范围。这一层也不乏精彩之处,如“山多文杏,春正月而华。山之势尊,故木之华也先。山气厚,故木之华也怒。山深,故春甚寒。深且固,故虽寒而不冽。”连用几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既写出了山上植物和气候的特征,又交待了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尽管文字极为简约,却能够用粗略的几笔,勾画出一幅优美、生动、鲜明的图画,创造出一种出人意表的意境。试看,当北国大地还是冰雪未融,寒风凛冽的初春时节,天寿山一带却寒而不冷,在醇厚浓重的峦气笼罩中,满山的杏花竞相怒放,争奇斗艳,这独特的春天景色,该是多么迷人啊!
上一篇:王思任《天姥山》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岳钟琪《天山》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