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天都峰》原文与赏析
何青
斧凿何年辟?巍然冠此山。
更无峰比峻,岂有路能攀。
向背三州外,阴晴一瞬间。
轩皇长不返,终古石苔斑。
天都峰以雄伟壮丽著称。黄山众多的峰峦,没有可与之比肩者,尽管它的高度只居第五位 (1810米)。过去由于山势陡峭,游人只能仰观或远眺,能登上峰顶的屈指可数。1937年始于峰之西侧建登山梯道,1983年,又于东南侧另辟新径,以方便游人。现在登天都峰已不像先前那样“难于上青天”了。
诗以设问开端,“斧凿何年辟?”对于这个问题,恐怕谁也不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读者绵长的思绪就这样被牵引出来,一直延伸到浑沌初开的远古,把这样那样与之有关的传说故事缀连起来,既朦朦胧胧,又五彩缤纷,于是在见与不见、知与不知中徜徉,审美领域无限扩大,是够舒畅的。尔后诗人用“巍然冠此山”把你带入现实的境界。这巍然高耸的天都是鬼斧神工造就的,因而成为黄山诸峰之冠。以下紧扣这个“冠”字,对其风貌加以描述。三、四句着力表现它高险的形势。无路可以登攀,说明它陡峭至极,这是黄山其它峰峦所无法与之匹敌的。五、六句侧重展示其雄奇身姿。“向背”云云极言峰之壮大。“向”指正面、或指南面,因山南为阳;“背”即背面,或指北面,因山北为阴,二者相连,实指山的四周。“三州”指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黄山横贯三府,气势磅薄。明、清时的府,唐宋时多称州。此处须用平声字,故沿用旧称。“外”字稍有夸张,谓天都之雄姿在三州以外也可望见。“阴晴”句,言黄山天气多变化,一忽儿阳光明媚,一忽儿烟雾迷濛,一忽儿阴霾四布,一忽儿又细雨霏微,总之阴晴不定。天都高大,又地处雨水较多、气温较高的江南,故而常有这种景象。“湿云侵岫晴疑雨,深谷藏风夏已秋。” (崔国因《游黄山宿狮子林》)晴雨难测,夏秋莫辨,是黄山更是天都峰的一大特点。结尾二句,发怀古之幽情,点出黄帝曾在此山炼丹修道的古老传说来。“轩皇”即黄帝,黄帝姓轩辕,又是古之帝王,故称。眼见峰石之上苔藓斑然,不禁有凄凉之感。心想这景象与黄帝去而不返有关,山无仙灵则人迹罕至,“终古石苔斑”,乃势所必然。“终古”二字道出诗人沉重的心情,也曲折表现了他爱重天都的深长情意。
这首诗结构脉络是由虚到实、尔后又由实返虚。开头凭空落笔,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追溯表达主体的由来,其实不过是作势而已,旨在烘托山峰的峻峭雄奇。中间描摹山峰的状貌和气势,比较质白,像“更无峰比峻,岂有路登攀”,几如口语,谈不上有什么深的涵蕴。好在它把握了天都峰的主要特点——险峻,因而显得扎实有力。此后两句写硕大的峰体和其间的阴晴变化,实中有虚,有过渡性质。未句由“石苔斑”联想起“轩皇”的传说,虚实交错,情思绵邈,有悠悠不尽之势。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表现天都峰的面目和精神。诗歌篇幅相当短小,表现主体却异常硕大,犹如行艨艟巨舰于积水不厚的江湖之上,稍有不慎,就会搁浅,而诗人却能够驾驭自如,收到如此效果,确非易事。
上一篇:袁宏道《天目(一)》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于谦《天门山》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