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安世《西江月》原文与赏析
梁安世
栖霞洞
南国秋光过二,宾鸿未带初寒。洞中駞褐已嫌单,洞口犹需挥扇。夕照千峰互见,晴空万象都还。羡它渔艇系澄湾,欹枕玻璃一片。
桂林是山水名城,名胜占迹极多。占来有多少名人佳士来此吟赏烟霞,留连忘返。七星岩是必须去的,即使是一日三游,那导游会告诉你最好是二洞三山一条水。所谓二洞,就是卢笛岩和七星岩,两处都有深邃、广阔、奇妙的岩洞,为人称绝。宋人梁安世的这首《西江月》,写的就是七星岩。
七星岩在桂林城东普陀山的山腰。由于普陀山有四座山峰,与南面的月牙山三峰相连,形似北斗七星,故此称为七星岩。七星岩,唐宋时称为栖霞洞,因山上曾有栖霞寺而得名。隋代高僧昙迁在开皇十年 (590) 曾在洞口刻“栖霞洞”三字。据说自隋至清,这一带寺庙亭阁多达三十余座呢。北宋仁宗时的浔州 (今广西桂平县一带) 知州孙抗写七星岩的诗就名《栖霞洞》,有“宽逾城阙峻瑶魁,万壑吟风四壁苔”之句。南宗的大诗人刘克庄曾称颂它“玉为墙壁雪为城”,一游而再游。另一大诗人范成大,在任广西经略安抚使时,也曾对栖霞洞细加描绘,他在《桂海虞衡志》一书中写道:“栖霞洞,在七星山。七星山者,七峰位置如北斗。又一小峰在旁,曰辅星。石洞在半山腰。入石门,下行百余级,得平地,可坐数十人。旁有两路,其一西行,两壁石液凝沍 (hu,寒冻),玉雪晶莹。顶高数十丈,路阔亦三四丈,如行通衢中,铿然有声,如钟鼓声,盖洞之下又有洞焉。半里遇大壑,不可进。一路北行,伛偻而入,数步则宽广。两旁十许丈,钟乳垂下累累。凡乳状必因石脉而出,不自顽石出也。进里余,所见益奇。……”这记载,说的是七星岩的原始状态,极为真实可信。明人俞安期的《栖霞篇并序》说:“中有佛老二像”,那已经是后来增加的了。明邑人张鸣凤的《桂胜》一书,对栖霞洞的记载则更为详尽。今天的七星岩(栖霞洞) 玮怪万象,当然就更加美丽可观了。
古代咏栖霞洞或七星岩的诗词约有二十多首,这里选赏梁安世的《西江月》,不仅因为它的时代较早,意境优美,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受,而且此词现存刻石,后人可一并欣赏潇洒俊爽的书法,因此是特别难能可贵的。桂林的山崖、水际、洞壁有许多古人的书、画造像,真为奇山胜水增色不少,更不要说它们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美学价值了。
《西江月》得名于李白的《苏台览古》:“只今惟见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原为唐教坊大曲,后来成为词牌名。它是双调小令,共50字,上下阕各四句,均为二平韵一仄韵。该词上阕写的是词人游洞的时间和感受。秋天已过了两个月,但南国天气仍暖,似乎北来的宾鸿一声声嘹唳,也没有能带来秋寒的信息,所以词人来到洞口还要挥扇驱暑呢。下阕写游后出洞登高所见。已经是傍晚时分,夕照千峰,晴空万象,一抹霞彩,景观何等美好。然而,作者特意点出玻璃一样的漓江,那系在水边湾角的渔艇钓舟,用“可羡”两字抒发自己的赞美艳羡之情,欹枕,斜躺着。历来写栖霞洞的作品,或纯写景色,洞奇石美水秀,洞里乾坤,洞外峰峦,控云岚,涵碧虚,当然不可少; 或专叙栖隐之意,流水落花,跨鹤仙去,福地洞天,远隔尘寰,亦有真情; 或独发高论,奇思遐想,玄理谐趣,一味求新,妙语惊人,也不无佳作,等等。而此词把景和情结合起来,不故意求新,而新意自出; 不刻意求深,而情味真挚。它的情是从叙述和描写中,缕缕,一阵阵,幽幽地透出来的,显得自然。这是南宋孝宗淳熙庚子年(即淳熙七年,1080) 的秋日,词人担任广西转运使,他游洞题石,为桂林的美而倾倒。而更加羡慕的是渔村闲逸自在的生活,这是陷于繁冗琐碎公务中的他所缺乏的,词就暗寓了一种希望归隐闲居的心情,但说得比较含蓄,也并不十分强烈,却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正为突出词旨所在,作者有意把洞中的景色略去了。这不是它的缺憾,正是构思的妙处。
本词的艺术特色,不仅在于它的构思,还表现在对仗句的运用和对比手法的采取。
根据词谱的要求,《西江月》一般上下阕首二句要对仗。著名的如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即是。辛在淳熙庚子年,恰好是湖南安抚使,和梁属于邻省同僚,他的这首词比梁词要晚些年,已在闲居江西之后了。本词上阕首二句未能对仗,下阕首二句却是对仗的,而且“夕照千峰互见,晴空万象都还”,还是相当精工的,说明宋人填写《西江月》词并未把对仗看成定格。
对比,表现在本词的上阕。前两句是一对比; 后两句又是一对比。秋天已过去了二个月,本来该冷了,而桂林却格外暖,这是冷和暖的对比,“已过”和“未带”的对比。一句话分两层说,一气贯之,使人不觉。洞中凉爽,穿着粗厚的衣服(驼褐) 还嫌单薄; 而洞口秋热,却要打扇子,温差相距如此之大,足见栖霞洞之奇特,不愧是清凉国。为什么会这样? 对比的采取,就增加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至于洞中的奇伟之观,也就可以略而不书了。事实上,七星岩 (栖霞洞) 确有此异处。你要深入洞府去领略 一番吗? 不妨亲去一试。
上一篇:李调元《西樵》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周邦彦《西河》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