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山海关城楼》原文与赏析
戚继光
楼前风物隔辽西,日暮凭栏望欲迷。
禹贡万年归紫极,秦城千里净雕题。
蓬瀛只在沧波外,宫殿晓瞻北斗齐。
为问青牛能复度,愿从仙吏受刀圭。
这是一首言志的近体七律。标题虽然是《山海关城楼》,但用意不是写城楼。而是写登上城楼极目一眺后的感慨。不过,虽不是着眼于写城楼,但由于作者对历史的回顾与展望,却又在总体上显示了城楼 (即山海关) 对国家举足轻重的重要性。而且,作者有一些看似不着边际的想法,实际上也与这城楼有关。
山海关,古称渝关,也作榆关。又名临渝关、临阊关。为河北省旧临榆县之东门,长城东起之端点。今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明太祖时,筑城置卫设戍。洪武十五年 (1383) 筑城为关。因其背山面海,故取名山海关。山海关东临勃海,北依角山,扼东北至关内的咽喉,自古为战略要隘,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现在,城楼处依然留有昔日镌下的“天下第一关”的大字。山海关不仅是战略要隘,且因其有长城,有雄山,有沙岸,有海波,而成为人们向往的风景胜地。
戚继光的《山海关城楼》诗,首先写了登楼。“楼前风物隔辽西,日暮凭栏望欲迷”,这是倒装句: 先写所见——楼前辽西那边的大片上地被近前的草木山丘隔断了; 然后点明登楼——黄昏时候,登上城楼,凭栏远眺,越过近前的“风物”,远处一片迷茫。
关于城楼,从诗的字面看,只有这两句。勿怪乎有人对此诗也感到迷茫,觉得后面所写皆非城楼,是不是有点离题、“不甚谐和”了? 其实不然,请看接下来:“禹贡万年归紫极,秦城千里净雕题”。这里说的是: 国家的版图不能缺损,所有来犯的外夷必当芟除扫净!“禹贡”,《尚书》篇名之一,成书于周秦,篇中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州,也就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志,因此“禹贡”便代表中国的版图。“紫极”,帝王宫殿的代称。在戚继光的心目中,帝王当然是代表国家了。“秦城”,即长城,因为秦时兴建。“秦城千里”,等于说边防千里。“雕题”,就是纹额,题即额,古代有额上画着花纹的少数民族,借指来犯的外夷,“净”,干净,绝迹,这里作动词用。结合前面两句来看,意思非常明白: 日暮登楼,眺望辽西 (那时是后金待起),烟雾迷茫中不知包藏着多少杀机 (金兀术横行中原,想必戚继光记忆犹新)。在这样的情况下,戚继光喊出了要保卫国土、扫净强虏的心声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正是这样的诗句,才表达了这位抗倭名将卫国英雄的崇高使命感的雄伟气魄! 这首诗,也因此充满着豪气!
接下来,是“蓬瀛只在沧波外,宫殿晓瞻北斗齐”。说的是仙境离此不远。“蓬瀛”,蓬莱、、瀛州之谓,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宫殿”,这里是指天宫,即仙宫。“晓瞻北斗齐”,“晓”,明也,是说很清晰地看得见仙宫在北斗星那里。“齐”,作齐全解,是说北斗七星一颗不缺,都看得清,很齐全,当然也很明亮。站在山海关城楼上眺望,看海,看天,仙境离此不远。下文呢?“为问青牛能复度,愿从仙吏受刀圭”。惟愿能有青牛再来运载,好骑着它成仙去哟!“青牛”,千年木精。《太平御览》引 《嵩高记》云:“山有大树,或千岁,其精为青牛。”又,道家谓仙人才骑青牛,《列异传》记老子成仙骑青牛。另,晋·葛洪《神仙传》也有仙人常驾青牛的描写。故乘青牛为成仙之道。“复度”,再来运送。“能”,能否之意。此句从设问角度提出。“刀圭”,原是刀形玉器钱币, 古代用来调药, 实际是调药的小勺,这里引申为服用仙药。
整首诗的关键字眼是一个“净”字。为保卫国家,外侮必当除“净”。一当外侮除“净”,国家“万年”平安。那么,作为一名扫平倭寇又来镇守北方有功于国的将领,他自己并不企求什么,只希望骑上青牛走向那虚无缥缈的“仙境”。其实,他也知道那“仙境”未必存在,只不过是表示他无意人间利禄,要空手归去而已。
这首诗,写得豪气奔腾,超凡脱俗,格调极高,完全表现了一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的气度与心胸。
这首诗,当是戚继光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之后,被调到北方,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到山海关巡视时所作。那是隆庆之初,约在1568年前后,那时,他正四十来岁。戚继光用心于军事,诗词写得很少,只是“未妨余事做诗人”。但每有所作,质量都极高。清人沈德潜、周準将戚继光的诗选入《明诗别裁集》时评道:“无意为诗,自足生趣,若郭定襄,直于诗坛中位置之。”意思是说,戚继光如果着意写诗,当成为诗坛领袖无疑。这是很有眼光的评价。
这首诗,在表现方法上,较常规有突破。前四句属于一个范畴,后四句又属于一个范畴。这与一般律诗中间两联一体的结构是迥异的。这也看出戚继光思想的不受束缚。这虽属末事,也顺便一提吧。
上一篇:玄烨《山海关》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丘处机《崂山》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