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仓月《晋溪》原文与赏析
小仓月
削桐宫殿古溪泉,寰海声高利济全。
晓月僧钟云外寺,晚山渔笛浪头船。
三秋白雁芦花雪,二月金莺杨柳烟。
野老石桥驴背上,人家村落锦屏前。
金代小仓月在中国文学史上不甚有名,而其诗《晋溪》二首却写得独具风采,清新别致。此诗是其中第一。
晋溪即晋水,源于山西太原西南五十里的悬瓮山下,现已不称晋溪、晋水。《山海经》中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句,即为诗中之晋溪。晋水出山后南流,汇入汾河。这条清泉以清澈明静,晶莹碧透而闻名于世。
山西本黄土腹地,“千沟万壑,浊水横流”应是大部地区的地理概貌。然而,在太原西南悬瓮山下,却有一块与周围环境截然不同的“小平原”,此处山明水秀,是山西著名的“小江南”。从古及今,这里的人民过着富裕的生活,这块宝地正是诗人描述之所在。
整首八句中,头两句总写晋溪地理位置,写它给历代生息在这里的人民带来的富庶生活,写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动人故事。接着告诉人们,这些都是晋水“寰海声高”的根本原因。
开首简单“削桐”二字,道出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战国末期,吕不韦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上有载,《史记·晋世家》 中也有这个故事:周武王灭纣后不久,便病死了。年幼的周成王当上了天子。有一日,成王与年幼的兄弟叔虞在一起玩耍,他把一片梧桐树叶剪为珪形,交给弟弟说用这叶子封弟弟为诸侯。后来,管理朝政的周公向成王祝贺,成王说是闹着玩的,周公却板起脸来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叔虞不久便成了唐王。唐在今山西西南一带。这个故事讲述了传说中古山西的一段历史。
“宫殿”指唐叔虞祠,即现在的晋祠。“泉”指难老泉。两句大意是: 古晋祠内,汩汩喷涌的难老泉汇集成一曲清澈的晋溪水,给周围百姓带来千万顷良田和丰收的喜悦,故此,晋溪如同古老优美的“桐叶封弟”的传说一样,在海内外闻名遐迩。第一句仅七个字,点到“桐叶封弟”的典故、晋叔虞祠、晋溪、难老泉等四个事物,可见诗人文笔之凝练。
以下六句,分别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形式,生动活泼地描绘出晋水给周围地区带来的美妙动人、清新明快的奇丽景致,歌颂了晋祠一带人民和睦美满、悠然自得的生活。整个描述富有诗情画意,六句诗,为读者书就了五幅风格各异却又同样宜人的风景画卷。
“晓月僧钟云外寿,晚山渔笛浪头船”。诗人先画就晋水源出地悬瓮山上的晨景: 夜色已去,弯月西斜,曦光初显,悬瓮山被笼罩在灰濛濛的天幕中,寺庙的剪影高挂天际,在悠悠漫行的云的缭绕中,似虚无缥缈仙景中之天上宫阙。月之恬然,云之慢漂,寺之高远,山之深沉,一切都在寂静中。忽然遥远处传来几声辽远却又清晰的钟鸣,是僧人打破了这无比寂静的晨的氛围。这里,诗人的视线是向上的; 黑嵬魆魆的夜晚,在远山隐隐约约的影子里,晋水上夜捕的小舟翻着细浪徐徐而来,却是一声悦耳的渔笛声划破了一片宁静,带来渔者满载的喜悦。此时、诗人的视线又回到了晋水之前。这是两个工整的对偶句。“晓月”、“晚山”、“云外寺”、“浪头船”都是宁静之所在,而对应的“僧钟”、“渔笛”则是打破这种所在的别出心裁的契机。晨与昏两幅水墨画,竟如此和谐地对应在一起。
“三秋白雁芦花雪,二月金莺杨柳烟”。诗人又从不同的时令入手,分头描绘季节变迁中晋水上的迥异的奇妙美景。秋天,晋水两岸满目是齐刷刷的芦苇丛,芦苇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曳着,如同漫无边际的白雪,溪水在芦苇中流尚,只闻潺潺其声,不见粼粼其貌,而从远而来的雁群则倏然落入一片茫茫之中,不知其踪影; 早春二月,大地初萌,溪水解冻,两岸杨柳幼芽初缤,“二月春风似剪刀”,吹开了一个郁郁葱葱的新世界,杨柳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给小溪平添了一层朦胧的烟雾,几只金莺在枝头鸣叫着,似在替人们赞美这一派盎然勃发的生机。“白”与“绿”两种格调,却是两幅引人入胜的水彩画。
前面四句,诗人好象在回忆着晋水在晨与昏、春与秋不同时间、不同时节中的不同景致,而最后两句才是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晋溪小景。“野老石桥驴背上,人家村落绵屏前,”晋溪石桥上,一位老人悠然自得地骑在小毛驴的背上,消消停停地走向河对面,他所去处,村落、人家与袅袅升腾的炊烟,尽在悬瓮山这个锦绣屏障的围笼之下。这又是一幅写意的中国画,画中的人物与景致潜示着晋水周围劳动人民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
全诗在用词上非常简洁,寥寥数字,总能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美好的画面。“晓月”、“晚山”、“三秋”、“二月”四句便把晋水在四季之中和一日之间典型的景色特征表现无遗;“芦花雪”,“杨柳烟”却把两个不同季节的晋水写得历历在目,形象逼真,令人如亲临其境。诗人很善于抓住景物中的关键之处,如“僧钟”与“渔笛”,使两个宁静的环境顿然得以改变,使人们在视觉接受的同时,增加了听觉的因素,因此使晋水上的景色变得愈发生动形象了。“白雁”与“金莺”则是两个整体画面中的点睛之笔,使人阅读后,感受到两幅栩栩欲活的动人画面。而“野老”、“石桥”、“驴背”的选择,则更是别出心裁,使画面增加了几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写意特征。
对偶的应用使诗非常工整。除前面两句外,全诗均使用了严格的对偶句,选词造句都非常严谨。比如“僧钟”与“渔笛”,除了一般的对偶条件外,在诗句整体的意义上与动与静、视觉与听觉的转换上的作用也是对偶。“白雁”与“金莺”相对应,均有点活整体画面的作用。“驴背上”与“锦屏前”,是一个近处特写与远处景色的配合,前者为主体,后者做背景,使一幅风景画得以完成。
上一篇: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朱国桢《普陀游记(节选)》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