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龙门》原文与赏析
魏源
不放黄河走,层层锁龙门。
驾空腾细浪,夺隘战乾坤。
南北中条划,地天人力尊。
如何开辟久,元气尚浑浑。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代道光进士。他和龚自珍齐名,且思想接近,交往颇深。文学史称魏源“以经济名世”,不以诗人或文章家著名。其实,其诗文创作造诣颇高,且刻苦予以钻研。他创作的古体诗称“仿白香山体”,很有独到之处。魏源的不少山水诗中,有一种形象飞动、生机蓬勃的特点。本诗不象《三湘棹歌》,《湘江舟行》那样著名,但朴素之中见力度,气势雄浑有力,颇见功力。
作者所书龙门在山西省河津县西北。此处自古即是黄河胜境。《尚书·禹贡》中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讲述了传说中大禹治水、开山导河的故事。郦道元《水经注》中又说:“龙门,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魏源本诗中即赞美了山河美景与大禹治水之壮举。
“不放黄河走,层层锁龙门”。诗的首联即以巨大的气势落笔,写大禹治水前龙门前的景象: 黄河,且住! 山峦纵横,怪石林立的石门层层盘叠,如同加锁,挡住千里流淌至此的黄河水,大有不放黄河南走之势。黄河流至龙门,此处地势陡峻,两岸峭崖对峙,河道变窄,传说中的龙门山如阙门而立,是晋陕峡谷的唯一出口。诗人在这里是回忆,抑或是想象揣测。
二联是首联的继续与深入:“驾空腾细浪,夺隘战乾坤”。“驾空”一词,简明扼要地把黄河的特征描摹出来。黄河由于多泥沙,河床沉积与日俱增,形成“悬河”现象,大有凌空之势,高耸于地面之上,浊流黄浪奔腾而下,“夺隘”则表现了黄河水出龙门时的壮景。由于龙门狭窄,河水又汹涌奔腾,突受限制,流速剧增,夺路拥挤出峡口,浩浩荡荡,极为壮观。“战乾坤”是诗人借古人诗意,有古诗曰:“禹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诗人借之极言黄河过龙门之艰难,赞颂黄河此景之壮阔。
以上描写在歌赞黄河壮景的同时,已暗引下文: 这样的景象带给人民的却是骇人的灾难。谁来治理这不驯的河水,救人民于水火呢?
“南北中条划,地天人力尊”。三联始写大禹治水。“中条”非中条山,而指尚属中条山系的龙门山。大禹以铺天盖地之势,率领人们凿开龙门,为久已受束的黄河水开道,令其沿着这人工开通的出口直流而下,不要再加害于人民了。一个“划”,有无与伦比之气势: 由来已久,坚固无比的龙门山,经大禹轻轻地一“划”,便以豁然中开之势,为浩荡的黄河之水让路,诗写至此,英雄大禹的形象便已活生生地屹立于读者面前,令人敬仰不已。“划”字便有了一种神韵。“地天人力尊”则又高度赞扬了劳动人民: 看来,人力终究还是比天地为高,勤劳勇敢的人民可以战胜一切。这一句,诗人不但赞颂了大禹治水的英雄壮举,还强调了“人定胜天”的道理,赞颂了勇斗自然的人民,很有思想高度。
“如何开辟久,元气尚浑浑。”这是全诗之尾联。诗人以一个反问句,把以前的叙述又转入对黄河磅礴气势的歌颂与描绘: 为什么龙门开辟了这么久了,黄河水还是这样气吞山河,生机勃勃呢?纵观全诗,前三联似乎是作者立于黄河边作回忆,望着波涛汹涌的河水,发自已思怀远古之幽情。而尾联中,诗人又象在抒发自己心中之感慨: 龙门开辟了这么久了,开辟龙门、导河治水的大禹,与古代劳动人民都已无法觅得,只有黄河之水,还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浩浩流淌,不失其往日之汹涌,奔腾如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随着滚滚南下的黄河水,诗人思绪无穷。
“昔人所欠将余俟,应笑十诗九山水。”魏源在这首山水诗中,以明白畅达的诗句,以豪迈雄浑的气势,以跨时空的想象,歌颂了祖国壮美的河山,称赞了大禹治水之壮举,抒发了自己思古之幽情,是一篇较为优美的山水诗佳作。
上一篇:顾炎武《龙门》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刘长卿《龙门八咏》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