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
位于天柱峰南约700米,北连衔珠峰,东濒月牙峰,海拔1424米。峰顶横卧一石,周30余米,高约2米,远眺似冠,俯瞰如盘,势如天外飞来,名飞来石,峰以石名。峰的东南西三面壁陡如削,万仞如翔,石骨峥嵘,险不可攀。唯北面偶见药农悬绳攀援。据药农传,石下有井,称乌龙井;峰腰有洞,可容百人。石顶有池,池水不涸。峰体南面的悬壁上,石鳞斑驳,俗称黄龙甲,民间传说这是清代乾隆皇帝的龙袍嵌入石壁所致。
〔现代散文〕 在烟云乍起,雾锁群峰,回旋舒展之时,如果你站在蛇形坦昂首注目,飞来峰上那块偌大的飞来石,就象在你的眼前;如果你走到峰的西面的大龙窝,仰视雄姿,她与天柱峰俨然就象一对相互拥抱的姐妹:如果你在良药坪眺望,那飞来石却冠盖群峰,反而不见最高的天柱峰。只有当你登上天池峰,伫立试心桥,才会识其真面貌:天柱峰巍然屹立云端,而飞来峰却在其脚下。
飞来峰是天柱山第二高峰,一年四季云雾缭绕,烟岚升腾。特别是春夏之交的早晨,常常是一缕轻纱束在飞来峰腰间,彩霞横照,绚丽斑斓,就象一条镶着千万颗珍珠的玉带。云开日出,则万象在前,令人惊呼:“引首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边云。”
飞来峰顶有一巨石,周围长约二十多丈,高2丈余,直径5丈多,浑圆如盖,象一顶帽子端端正正戴在峰顶,人称飞来石。从前面看,如帽如笠;从后面看,如棋如磨;从左面看,如榴如拳;从右面看,又如牛眠或卧虎。石上有池,名天池;石下有洞,可容百人。关于飞来石,这一带民间有许多神话传说,其中一则讲的是在远古时代,天柱山一带还是一片茫茫西海,山峰象岛屿一样浮在海中,海里的妖怪时常兴风作浪,殃及百姓。有一天,突然烟雾飘渺,天空中金光闪耀,只见一位白发仙翁,驾着仙鹤悠然飘来。他见此状,勃然大怒,立即招来天兵天将,将各色水怪妖孽一网打尽,统统压在飞来峰下。只见仙翁又一声召唤,一块巨石从天外飞来,压在峰顶。从此河清海晏,天下太平。飞来峰旁有个形如仙翁的立石,人称“仙人望飞来”。相传,那位仙翁怕飞来石再飞走了,百姓又要遭殃,所以立在那里日夜看守着。因此,后人叹息,有“飞来飞来又飞去,何必当初又飞来”之说。
在飞来峰的半腰间,有个乌龙洞两壁削立,回环曲折,可容数十人,进入洞内,似九曲回廊,一弯胜一弯。洞中一个个石屏风,犹如一层层帷幔,使山洞显得更加幽奇。乌龙泉如琴,常年不息。飞来峰西南部,由于乌龙泉的长期浸蚀,石鳞斑斑,酷似鱼鳞,俗称“黄龙甲”。
飞来峰峻拔多姿,削壁绝险,周围群峰环列,气势巍峨。这里是天柱山的腹部胜地,天然洞府星罗棋布。当年,民军首领刘源曾把飞来峰作为抗元的重要据点,总关寨、总寨门,都设在飞来峰下。今山寨虽毁,但百步云梯和刘源当年喂养牛马的牛马城,遗迹尚存。
(舟楫)
〔民间文学〕 清朝皇帝乾隆巡游江南,闻说安庆府的潜山县境内有座千年古岳,风光秀美,景色奇绝,就带着一干随员,兴致勃勃地来到天柱山。沿途攀山越岭,到达茶庄时,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他的随员也都是城隍庙的菩萨——东倒西歪的,谁也顾不了他。但他要上主峰的信心不减,就差人在茶庄附近找来一个善于攀山的药农——贺驼子,背他上山。乾隆一进天柱山,就被飞来石吸引,他要贺驼子将他背到飞来石上去。贺驼子凭着他攀登天柱峰如履平地的绝技,毫不费力的将乾隆帝背上了飞来石。乾隆立在飞来石上,鸟瞰四周,远山逶迤,江天寥廓,不禁心旷神怡,手舞足蹈。兴奋之余,他要贺驼子向他讲述飞来峰的来历。于是,贺驼子就根据民间的传闻讲开了:司命真君奉玉帝之命来天柱山时,天柱山还正在往上长。司命真君发现飞来峰的长势大大超过天柱峰,便奏请玉帝,从西方昆仑山上诏来一块巨石,压在飞来峰顶上,止住了飞来峰上长。这样飞来峰比天柱峰矮了二百多丈。
乾隆帝听贺驼子讲完这个故事,哈哈大笑,连连摇头,口占一首打油诗:“飞来未必是飞来,尽是世人胡乱猜,飞来为何飞不去,不去当初怎飞来?”
话未落音,刹时狂风大作,阴云翻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脚下的飞来石猛烈地晃动起来,吓得乾隆及一干人员面如土色,手足无措。乾隆帝急将身上的龙袍脱下,想以此镇住飞来石,但龙袍被狂风刮到飞来峰的石壁上,飞来石仍在猛烈地晃动,大有飞走之势。一个机智的随员忙向乾隆跪奏道:“万岁爷,赶快改口收回成命吧!不然,我们都要粉身碎骨了。”乾隆一听,如梦方醒,忙改口道:“飞来必定是飞来,不是世人胡乱猜。若是飞来又飞去,何必当初要飞来。”
顿时,风静雷止,云开雾散,红日高照,朗朗乾坤。乾隆和一干随员才算避过一场灾难。可是,那件龙袍却永远嵌在飞来峰的石壁上,再也取不下来了。
(郑博文 张王根 徐松苗)
上一篇:描写《青阳神仙洞》的诗词与文章
下一篇:描写《龙华塔·龙华寺》的诗词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