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塔·龙华寺
位于上海西南郊,紧傍龙华古镇。相传三国时(公元247年)东吴孙权为孝敬其母,建造了龙华塔,故又名报恩塔。唐末塔毁,公元977年重建。龙华塔高40.40米,7层8面砖木结构,塔体橙黄,刹杆高耸,层层飞檐高翘,檐角挂铃,风吹铃响。塔身每层上有砖,下有廊,造型美观。为上海地区至今保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龙华寺据说与龙华塔同期兴建,几毁几建,现今的庙宇建于清光绪年间,基本上保持了宋代佛家阐字伽蓝七堂制原貌。寺内有五进深的殿堂:弥勒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和方丈楼。两侧乃是罗汉堂、钟鼓楼。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
〔现代散文〕 五十年代,我游览过龙华塔。知道它初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唐代毁于炮火,宋太平兴国二年重建以来,也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其间历尽沧桑,屡经兴废,原有的风貌遭到篡改。1949年后才按宋代样式修复,恢复了当年的风貌。还记得那时候修缮一新的古塔,一层层覆盖着黑得发光的古式圆筒瓦,周身是淡黄色的塔壁,土红色的倚柱,衬着蓝天白云和翠绿的原野,景色如画。龙华道上,游人如织。如今的龙华,气象更新了。重游龙华塔,兴趣更浓,感慨也更多。
我们先参观油漆得金碧辉煌的寺院殿堂和重塑的佛像。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庙里的佛像一尊尊涂彩贴金,披挂一新,确实气派非凡。挺着大肚子的弥勒佛笑脸相迎、慈祥、和气。这个胖弥勒佛又叫布袋和尚。传说五代时,这一带有个胖和尚背着布袋化缘,自称是弥勒化身,后来人们就把他当作弥勒供奉,让他独居一殿。天王殿里另有一尊弥勒,那才是弥勒菩萨的宝身。传说因为有这位弥勒菩萨降世到龙华树下,所以这座庙才取名为龙华寺。《词源》的“龙华”条目《法苑珠林》内记载:弥勒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华枝如龙头,故名。
弥勒殿和天王殿之间的庭院两侧,有三层飞檐的钟、鼓楼。钟、鼓都高高地悬挂在顶层。尤其是那口青龙铜钟,高6尺,直径约4尺,据说重1.3万斤,列为“沪城八景”之一的“龙华晚钟”就在这儿。现在上海每年除夕之夜,辞旧迎新聆听元旦钟声的国际旅游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我们登上龙华塔,奇怪的是,塔并不高,七层楼阁、连顶端“刹杆”,共40.40米,为什么看上去那么高耸?原来这和建筑家的巧妙的安排有关。它的塔身是平面八边开,四边有门,方向相互转换。设计上这巧妙的变化,造成了奇特的效果。曲折的廊从塔身向外凌空挑出,稳重中透出轻盈。八角飞檐逐层收缩,但从上到下的七层檐角排成直线,中间几层略为凹进,微带弧度,线条流畅,塔顶的“刹杆”和塔身的楼阁呼应,也有几层相轮,加上挺立的尖刹,长达8.1米,占总高的五分之一,给人以穿云摩天的感觉。还有八根浪风索,由尖顶分别拖向各个高高翘起的檐角,更显得婀娜多姿。整个造型比例匀称而又生动有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愧是建筑工程上一件奇瑰的艺术杰作。
龙华塔是在后汉时期,随着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我们的祖先把印度的墓塔建筑形式和我国原有的重楼结构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的宝塔。只有塔顶的“刹杆”还保留着印度墓塔的样式,塔身的主要部分早已中国化了。同是楼阁式的塔,也各有巧妙不同,显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匠心。它作为一座古塔,能接受千百年岁月的考验决不是偶然的事;何况龙华塔的砖身确是宋代遗物,能久经风霜雨雪的侵蚀而屹立不败,也证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登塔细看,塔身结构的高度十分科学,从第二层起辟四方形的房间,每上一层转弯45度,所以壁体重量均衡。上到六七层时,只能容一人通行。登上七层顶楼,俯瞰古寺,五重殿宇层次井然,齐整壮观。远眺市区,大厦林立,现代化的电视塔尖顶和千年古塔遥遥对峙,相映成趣。极目东望,浦江如带,水乡风光,尽收眼底。绕塔巡行,景色变幻。浩荡江水、使人浮想联翩,二百年前的小小渔村发展成了今天的上海城,而这一切竟都发生在这古塔周围。
(欧阳文彬)
〔民间文学〕 在上海市西南有个龙华镇,镇上有座古朴雄伟的宝塔,宝塔七层,塔檐角上挂着响铃,大风吹来叮当作响,这就是龙华舍利塔,习惯叫龙华塔。这座佛塔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建造的呢?
相传三国的时候,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吃斋信佛,常常布施寺庙。赤乌年间,吴国太见龙华古刹近水临街,十里桃花,她想,在这圣地上盖一座佛塔,供上佛骨,岂不是一大善事吗?就命她的随从筹料备材。经过几个月的筹划,材料准备一切停当。可是,这么大的工程由谁来领衔建造呢?过了几个月,谁也不敢来揭榜。吴国太日夜不安。有一天,突然来了个高大粗壮、身背工具的人,揭了榜文求见吴国太,说他愿意领工建造宝塔。国太喜出望外,马上命令众人好生照顾师傅,择期动工,并令她的总管负责监造,遇事禀报。于是,选了黄道吉日,焚香斋戒,破土动工。监工随从出出进进,民工们忙忙碌碌,好不热闹。可是这位师傅却不慌不忙,看看量量,量量看看。时间不等人,转眼过去了10天。随从们将此事禀报国太,她叫总管好好地给师傅说说,叫他早早地动手造塔。总管将国太的意思告诉了师傅,师傅当即叫人扛木头的扛木头,搬砖瓦的搬砖瓦。可是,自己却一个人靠在墙角下晒太阳,闭目养神,天天如此。这样,又过了10天,总管又催他快快动手。这位师傅听完总管的话,一声不响地磨他的刨子去了,磨好了刨子又锉他的锯,锉好锯又磨他的斧头。没日没夜地磨呀锉呀,天天忙忙碌碌地就干这些事。到了第七天一早,总管再也熬不住了,气呼呼地对师傅讲:“你不是磨就是锉,为什么就是不造塔?国太命你即刻动工。”师傅讲:“你说我慢呀,好吧,今天就好。”到了晚上,他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说:“本来我打算造十三级的,你们说我慢,那就算了吧。”他的话没人理会。到了第二天早晨,大家起床一看,只见一座壮丽雄伟的七级宝塔,已经矗立在寺院的前面了。大家都惊呆了!立即禀报吴国太,国太听了不信,昨天来报还没动手造塔,今天怎么会造好呢?亲自来看,一看之下,又惊又喜。传令重金赏赐。可是,总管随从们找遍了每个角落,不见那位师傅的踪影。
后来人们传说,那位造塔师傅,就是鲁班啊!
(唐文清 整理)
上一篇:描写《飞来峰》的诗词与文章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