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
几枝修竹几枝兰,不畏春残,不怕秋寒。飘飘远在碧云端, 云里湘山, 梦里巫山。
画工老兴未全删, 笔也清闲, 墨也斓斑。借君莫作画图看, 文里机闲, 字里机关。
用词这种形式来写题画作品而又写得好的颇不多见, 所以郑板桥这首 《一剪梅》显得弥足珍贵。
上片写兰竹石的特性, 明写兰竹, 暗写石头。 起笔三句写兰竹永不变色, 永不凋谢。 “几枝修竹几枝兰”, 郑板桥画兰竹, 向以疏朗著称, 不画繁枝密叶。 比如他的题画词 《四竿竹》说: “一竿瘦, 两竿够, 三竿凑, 四竿救。 ”这便是强调画竹以笔墨疏朗简省为妙的。 起句连用两个 “几枝”, 也正是这个意思。 “不畏春残, 不怕秋寒”两句中, 连用 “不畏”“不怕”这两个同义词, 以示兰竹的坚劲不屈。 经霜不变色,凌寒不凋谢, 是兰竹的自然本性。 《广群芳谱》卷四十四说:“兰幽香清远, 馥郁袭衣, 弥旬不歇, 常开于春初。 虽冰霜之后, 高深自如。 ” 《广群芳谱》卷八十二说: “竹, 植物也,非草非木, 耐湿耐寒, 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其操与松柏等。”我国远在先秦时期, 就产生了以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来比拟、 象征人的某些美德的美学思想——“比德”说。 如 《论语》中以松柏之后凋比喻君子的坚强不屈的品格, 《荀子》中以玉的温润等特性比喻君子的各种美德。 后来的诗画中, 出现了大量以“四君子” (梅、 兰、 竹、 菊) 和 “岁寒三友” (松、 竹、梅) 为题材的现象, 便是 “比德”美学思想的具体运用。 郑板桥在这里便是以兰竹的 “不畏春残, 不怕秋寒”来比拟人的坚劲不屈的品格的。
接下去三句, “飘飘远在碧云端, 云里湘山, 梦里巫山” ,明里写兰竹,暗里写石头。其意是说,兰竹大多生在高山之巅,有凌云之姿。而湖南的湘山和巫山,更是兰竹的故乡,它们即使在梦中,也都在思念着故乡。既然故乡在“云里” “梦里”,如此渺远而不可得,而“画石存岳意” (郑板桥《竹石》)的石兄,却近在咫尺,为什么不可跟它去亲近? “竹石相交万万年,两家节介本天然。” “磊磊一块石,疏疏两枚竹。佳趣少人知,幽情在空谷。” “兰花质性本清幽,卖与人间不自由;好把竹枝兼石块,故交相伴免春愁。” (以上俱引自郑炳纯辑《郑板桥外集》)由此可见,兰、竹、石三者是故交,它们都来自湘山、巫山,它们将永不分离。关于这一点,郑板桥在《题兰竹石图立轴》中说得更明白: “终日画兰画竹不画石,不过小小局面,即兰竹之精神面目,亦复缺而不全。今为石笋二枚,以兰竹夹杂其中,则石有性,而竹兰亦有托矣。”
下片写这幅画的笔墨特点和深刻寓意。 “画工老兴未全删”,画工,郑板桥谦称,意谓我这个画工即使年老了,作画的兴致也未消减,仍然能做到“笔也清闲,墨也斓斑”。运笔疏朗,笔意清远闲淡,墨分五色,墨色斓斑多采,确是郑板桥水墨画的特色。这两句以极简练的语言,道出他绘画的特色,显得非常自信。
“借君”以下三句,点示他所画的兰竹石都是有深刻寓意的,不可等闲视之。 “机闲”一词,是根据“机关”一词运用拈连手法杜撰出来,亦犹“机关”之意。的确,郑板桥所画兰竹石,都是运用“比德”的美学思想,寓有深意的。如他在《兰竹石》题词中说: “介于石,臭如兰,坚多节,皆《易》之理也,君子以之。”意思是说,正直耿介如石头,气味芬芳如兰花, 坚劲多节如竹子, 都是在 《易经》中就早已讲过的道理, 君子应当努力去实行它。 又如在另一首题词中指出: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 万古对青苍之色。 ”也是要求君子像兰竹石一样, 具有傲骨, 保住芳香, 坚守气节, 永不变色的。
综上所述, 可见这首词全面地揭示了郑板桥水墨画的笔墨特色和深刻寓意, 生动地描述了兰、 竹、 石三种形象的物性特征和比德之义, 是我们深入阅读和欣赏板桥诗画的一把钥匙,值得我们反复体会。
上一篇:《题仲姬墨竹》题画诗赏析
下一篇:《题刘西台临梅道人夏云欲雨图》题画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