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
虚室夜生白,千岩静天光①。
嵯峨泬寥极②,视听咸茫茫③。
逸士卧敝庐④,枯禅老是乡⑤。
宁知天地闭⑥,肝膈森清凉⑦。
爱此万法俱⑧,了无一丘当⑨。
所怀竟云何?非圣焉知狂⑩!
【注释】
①天光:天空的白光。②嵯(cuo)峨(e):山高峻貌。泬(xue)寥:旷荡虚静。③视听:所见所闻。《庄子·在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④敝庐:简陋破旧的茅舍。⑤枯禅:佛家语,指僧人静坐参禅。老:终老。⑥天地闭:《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后因以指冬天。⑦肝膈:原指山的峰壑,这里指内心。森:阴冷。⑧万法:佛家语,《维摩诘所说经》:“万法即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意谓永恒常在,不生不灭的一种实体、实性。诗中用以指混沌一体,无虚无实的雪景。⑨了:一点。当:同“挡”,遮挡。⑩“非圣”句:语出《尚书·多方》:“惟狂克念作圣,惟圣罔念作狂。”
【评说】
本诗选自沈曾植《海日楼诗》卷一。
沈曾植(1850—1922),近代诗人。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安徽布政使,护理安徽巡抚。清亡后为遗老,寓居上海。有《海日楼诗》。曾植早年即与袁昶齐名,为晚清同光体代表作家。其诗学谢灵运、韩愈、孟郊、李商隐、黄庭坚诸家,继承其乡朱竹垞、钱载的“秀水派”传统,艰深奇奥,力避平庸,尤喜用佛典、僻典,颇难读懂。但也有于“聱牙钩棘中,时复清言见骨,诉真宰,泣精灵”(陈衍《沈乙庵诗序》)的作品。内容方面,早期有反映戊戌变法、主张富国强兵、悼念变法牺牲者的作品,有积极意义。清亡后,有不少复辟思想的作品。
此诗作于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为题画赠丹徒丁立钧(画为丁氏所藏)之作。据沈曾植《恪守庐日记》谓,此是“拟东坡《题王晋卿著色山水》诗,超超玄著,固非常人胸臆所有。”诗作描绘了唐子畏(即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雪景图》中空廓清幽的意境,在描述中,诗人更是凭借高超的用典技巧,寄托了淡泊寡欲、超脱凡尘的志趣。
“虚室”二句,实写画中雪景。漫天飞雪,覆盖着整个大地,皑皑的白雪在月光的照射下,熠熠闪亮,直把屋内也照得通亮,千岩幽壑之中也愈显清幽。在这一描绘中,诗人巧用《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则典故:“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陆德明释文:“崔云:‘白者,白光所照也。’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后人常以“虚室生白”指澄澈明亮的境界,诗人便借以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明彻的心境。正是带着这样的心境,因而看到画面高峻的山脉,遂产生旷荡虚静的感觉,此乃《庄子》所谓“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当诗人看到画中逸士闲卧敝庐,静坐参禅,终老山间时,内心深处归隐的志趣,不禁更为强烈,也更为坚定。“天地闭”,用《礼记》的典故,是乃绾合画面,点明冬天。除此而外,更有深意,这儿诗人又兼用了《周易·坤文言》之典:“天地闭,贤人隐”,寄托了自己归隐山林的理想,因而内心也随之充满了森冷清凉的爽悦之情。
最后四句,总结全诗,直抒胸臆。面对眼前混沌一片,浩浩渺渺,无虚无实的雪景,只见一片洁净,并无一丘阻隔视野,展卷遐思,心旷神怡。“所怀竟云何?非圣焉知狂!”紧承上句,以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运用上古典故,一吐内心深处的心曲:不是无事不通的圣明之士,又怎么能了解这狂放不羁者所获得的境界是什么呢?这里的“狂人”,既是画中人,更是作者自指!
上一篇:《题《复州裂本兰亭》卷》题画诗赏析
下一篇:《题子瞻枯木》题画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