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人们登山临水,观赏泉石花木,进入佳丽境地,看到幽美的自然风光,总要用“景色如画”的话来形容它们。反之,人们观看绘画作品,又常常以“逼真”形容之,诚如宋洪迈所说: “至于丹青之好,好事君子,嗟叹之不足者,则又以逼真目之。” (《容斋随笔》)题画诗中常用以“真”写画的表现手法,就是以人们这种自然审美意识为客观基础的。
景云这首《画松》诗,以“真”写画,艺术构思非常巧妙。景云,是盛唐时代诗僧,与岑参同时,岑参于天宝元年(742)曾访景云和尚于偃师(今属河南)东,作《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上人即事》诗。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总论诗僧时,载其名。景云善草书,学张旭,笔势飞腾,令人惊骇,事见《宣和书谱》、 《书史会要》。有诗三首传世。景云写这首题画诗,没有从用笔、设色、气韵、形态等方面去描绘画松的具体形象,却一开始便抓装真”字,写出“画松一似真松树”句,作为全诗诗脉。次句便引导读者从“真”松树落想,要大家试着回忆,是否记得在哪里见到过它?第三句,诗思陡转,诗人突然记起来: “曾在天台山上见”。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临海两县境内,景色壮丽,山上多松。结句拍合全篇,是说这一株“真”松树,记得曾在天台山上“石桥南畔”见到过,顺石桥向南数,序次为第三株。全诗短短四句,环绕着“真”松树展开思路,将画上之松当作现实生活中的、有着具体生长地点的真松,不断强化“真”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画松的真实感,以真写画,赞颂这幅松画艺术造诣超妙绝伦。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本诗只字不及松画,而画松之美自见,如此着笔,远比排列若干形容词、联缀一连串赞语,要生动形象得多,更具有艺术力量。
白居易对景云的《画松》诗,确炷一瓣心香,他的题画诗《画竹歌》,明显地接受了《画松》的熏染。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四句诗意,与“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的艺术构思,如出一辙。明代谢榛却说: “释景云《画松》诗,全袭乐天,未见超绝,皎然所论三偷,云公可当一二。”(《诗家直说》)谢榛失考景云、白居易的生活年代,倒置两位诗人的时序,以至诬云公为偷手,全袭乐天诗,实在是冤枉了景云和尚。
上一篇:《画松》题画诗赏析
下一篇:《画梅》题画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