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湜
生在湘江溪水边,此心曾与玉争坚。
自从学得双钩写,世上丹青不值钱。
【评说】
本诗选自高士奇《江村消夏录》卷三。
金湜(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本清,号太瘦生、朽木居士,鄞(今浙江宁波)人。历仕中书舍人、太仆寺丞。善书法,篆、隶、行、草,绰然有晋人风。擅画竹,徐沁《明画录》:“(湜)写竹石,甚佳,兼能勾勒。”
金湜为自己所画的双钩竹题诗,便从画竹落笔。首句先写此竹的出生地,说它生在湘江边,与湘妃为伴,湘妃在舜帝死后,痛不欲生,挥泪而死,其心坚如玉,此喻竹之高节与湘妃相仿佛。再则竹色如琅玕,诗人又常以玉喻竹,如“万玉丛深翠蛟舞”(高克恭《题管夫人竹窝图》)、“写出碧玉杖”(张羽《题李仲宾侍郎墨竹》)、“出海琅玕翠色竹”(徐贲《题倪云林竹》)。第二句写竹之节。以上两句所写是常见的意象,不足为奇。本诗妙在三、四句。第三句叙说自己学得用双线钩勒法写竹,第四句拍合到第三句上,说学会用水墨画作双钩竹以后,“世上丹青不值钱。”这个结句表现出画家金湜不重朱碧渲色竹、看重双钩竹的审美情趣。画竹有着色竹、墨竹和双钩竹多种画法,元人张雨作《张仲敏钩勒风竹》、明人杨基作《张仲敏钩勒竹》、明人吴宽作《吴仲圭钩勒竹》。明人李日华有《王子约双钩竹图》诗云:“王君金华人,足以夸当代。此竹乃是钩勒之所为,坐上千人万人爱。”用双钩法画竹颇受元、明时人的喜爱,可知金湜的题诗,正反映了当代人共同的审美观念,绝非虚言。
上一篇:《南园画竹赠郭质亭》题画诗赏析
下一篇:《台中遇直晨览萧侍御壁画山水》题画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