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 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 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 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 犹隔西泉数亩田。
〔西泉〕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这是一首以幽静情趣见长的七律。首联以设问点题,统领全篇。作者何以避地东村?是避乱,还是避免世俗的干扰?从作者的经历看,应该是兼而有之的。“深几许?”在设问中强调一个“深”字,而“青山窟里”却作了明确回答,点出了深的程度。“起炊烟”,暗示避地绝非朝夕之举,权宜之计,而要久住下去。久住深山老林,生活条件如何呢?颔联作了回答。先写茅屋低小,低小之前又加上一个“绝”字,其简陋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然而为了避地,即使是如此低矮简陋的茅屋,作者也不敢厌弃,而认为其中自有乐趣,这种乐趣就体现在“净扫土床堪醉眠”上。诗人把屋内仅有的一个积满灰尘的土床打扫干净之后,几杯清酒下肚,照样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从颔联的内容看,似乎另有寓义,它好象表明:低矮的茅屋,简陋的土床是清苦的,然而比起青山之外的嘈杂尘嚣和无穷的动乱来,自然清静多了,怎么“敢嫌茅屋绝低小”呢?清苦的生活之中,还有其它乐趣,颈联中的鸟儿不住地啼叫,这深山密林越发显得幽中更幽了,就是一乐。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鸟鸣反衬,更显得山林幽静宜人。王安石翻案说:“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庭珪似乎不同意王安石的见解,反倒强调:“鸟不住啼天更静。”实际上用鸟啼天更静之形,表达作者避地青山以求平静为乐之神,收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颈联的第二句“花多晚发地应偏”亦含幽静之感,“地应偏”与首句“避地东村深几许”相照应。山深地偏,气温低于青山之外,花儿自然晚发。多情的花儿不急于早开,让渴求清静的诗人平心静气地欣赏,岂不幽趣横生,这是二乐。读到“花多晚发”的诗句,油然想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意境,应该说两首诗的意境都是美的。如果说颈联写了近景的幽趣,那么尾联则写远处的幽景。远远看去,那翠竹娟娟,姿态宜人,何况间隔着西泉寺的数亩良田。古人记游诗中写寺的佳作很多。诸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feng)上田”(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说明了山间寺庙多取优美的风景点。这里点出西泉寺的故基和绿竹,及衬出东村的风景宜人,幽趣甚多,作者避身于这样的近亦幽、远亦幽的幽境之中,岂不幽趣无穷?
这首七律思路清晰,层次井然。全诗在首联的统领下,然后逐层写景。先写屋内居住情形,再写屋外景色。写屋外景色亦有层次:先近写鸟语、花晚发,再远写娟娟翠竹、西泉良田,给人井然有序、一目了然之感。
上一篇:《秋日田园杂兴(其八)·宋·范成大》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舟中即目·清·查慎行》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