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通篇写自己的愁怀。她早年也写愁,但那是个人的春愁、离愁,而在这首词中,个人的不幸与国家民族的灾难已连结在一起。故乡沦陷,青州的老家被付之一炬;南渡后第二年丈夫赵明诚犯病亡故;接着金兵南下,天下大乱,她不得不孤身一人走上颠沛流离的道路,到处逃难。大难之中,不要说一切心爱的东西都丢失了,就是自己的生命也难以测知,所有这一切,怎不使她愁肠百绕呢?词的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腻地描绘了她的这种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先写动作,继写环境气氛,再写凄苦的心情。她寻呀,找呀,到处寻觅,寻觅什么呢?是寻找已经失去了的丈夫、家庭、爱情、幸福,也寻找她已经沦陷的家乡和故国失地。情调是悲怆、愁苦的,并表现她在不断地挣扎。她的悲苦不是一个人的愁苦,而是时代和民族的愁苦,她在挣扎,也是当时的国家、民族在挣扎。
“乍暖还寒”,当是秋末天气,最易致病,何况又是一个愁苦之人,所以“最难将息”。看来只能借酒浇愁了,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何况是“三杯两盏淡酒”,哪里能抵挡得住“晚来风急”呢?
秋风起了,北雁南飞,自己亦是从北方来的,这大雁原是“旧时相识”。诗人早年曾托鸿雁传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如今丈夫已不在人间,希望再寄锦书也无处投达。想到这里,女词人再也抑制不住伤心而泪下了。
下片继续写愁。词人抬头见飞过雁阵,俯首又见满地黄花。曾经盛开的秋花如今零落殆尽,再也没有人去采摘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当年那淡淡的春愁,已是如此;更何况如今人事沧桑,自己已同黄花同其命运了。词人触景生情,更添新愁。
词人离开伤心之地,回到房中“守着窗儿”,但愁思却打发不开。独自一人,驱愁无计,真是度日如年,不知如何挨到天黑。到了黄昏,窗外淅浙沥沥下起细雨,雨点的的答答打在梧桐叶上,这单调乏味的声音,更令人难受,漫漫长夜都要这么下去。这境地触处皆愁,简直成了一个愁的世界。难怪李清照说这一切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
梁启超曾说: “这词是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
这首词作,在艺术上有其独特之处。前人一致赞赏她创造性地用了那么多的叠字。这开头十四个叠字放在一起自然妥帖,无一点斧凿痕,有层次、有深浅,生动逼真地表达了词人那种难堪之情。后来词曲中不少仿效这种写法的,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怎敌他”、“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几乎纯属白话,通俗简朴,写的都是普通日常生活,一切又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这首词尽管通篇写的都是愁,但全篇除结句道破愁字外,都没有直说。作者着力刻划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形象,描绘冷清凄苦的环境气氛,以此来烘托和渲染内心凄惨悲切的心情,构成一种动人的意境,使人更觉凄苦哀婉。这就叫做寓情于境,物我相融。本词词调叫《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凄、惨、戚、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静、暖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词人还主张分辨五音,这首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尤其是到了结尾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唇齿音交加重叠,更有利于表达忧郁凄苦的心情。看来是惨淡经营,却绝无雕琢的痕迹,使我们不能不赞叹其艺术功力的高超。
秋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双声叠韵字要著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
易安《声声慢》一阕连下十四叠字,张正夫叹为公孙大娘舞剑手,且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然此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张氏赏之,所见亦浅。……宋人论词,且多左道,何怪后世纷纷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上一篇:《唐多令·吴文英》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陆游》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