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追忆“少年时事”之作。这里的“少年”,就是词中说的“壮岁”,即辛弃疾南渡之际于山东起义的一段岁月。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弃疾二十一岁,聚众二千,起事于济南附近的山中。随即又在耿京的起义军中,担任掌书记的职务,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二十五万人。“拥万夫”不过限于七言句式约略言之。第二年,他受耿京命,奉表南渡,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晋谒高宗,完成“决策南向”使命。这就是词中说的“锦襜突骑渡江初”。“锦襜”是穿锦衣,“突骑”是骑快马。不久张安国叛变,杀害了耿京而降金。辛弃疾乃以五十骑突入金营,擒获张安国,束马衔枚,间关渡江。高宗接见,“一见三叹息”,这是辛弃疾足以自豪的英雄壮举,晚年回忆时,少年英气犹跃然纸上,神情飞越。“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上接“锦襜”突骑,不仅对句甚工,而且色彩斑斓,映衬少年将领的风姿英采。辛弃疾所部皆北方义军,故称“燕兵”,与“汉箭”互文见义。“娖”,整理; “银胡觮”,银饰箭袋; “金仆姑”,箭名; “夜娖”与“朝飞”对举,犹之昼夜行军作战。这两句是补足“锦襜突骑渡江初”的内容,写出了义军意气风发的战斗精神。
下片突然转入低沉,从宿营的“壮岁”进入“今吾”的“晚岁”,借助分片跨越了人生今昔的成长阶段。“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欧阳修《圣无忧》词有“春风不染髭须”句,辛弃疾补一“白”字,更增添苍老之色。但辛弃疾并不只喟叹岁月消逝,词的结句: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全盘托出悲哀的真正原因:不在叹老,而在失志。辛弃疾南来之后,再也没有机会效力疆场,反而在长达二十余年期间投闲置散。辛弃疾少有大志,在北方的二十年中,熟悉金人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南来后,他在《美芹十论》等奏疏中,多次论述克敌制胜、收复失土的大政方针,然而不仅未见采用,反被几度罢黜,长期废退山林。这正是最为辛弃疾痛心而焦虑不安的。陆游也有一首《鹧鸪天》词,结句云: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可为辛弃疾此词作一解释。“平戎策”与“种树书”形成强烈对比,倾泻了一代爱国志士的不平与愤恨,使壮而悲的氛围越益浓烈,千载之下犹令人扼腕太息。
党承旨怀英,辛尚书弃疾俱山东人,少同舍,属金国。初遭乱,俱在兵间。辛一旦率数千骑南渡,显于宋。党在北方,擢第入翰林,有名,为一时文字宗主。二公虽所趋不同,皆有功业荣宠,视前朝陶穀、韩熙载,亦相况也。后辛退闲,有词《鹧鸪天》云: “壮岁旌旗拥万夫”云云,盖纪其少时事也。( 〔元〕刘祁《归潜志》卷八)
稼轩《鹧鸪天》云: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衰而壮,得毋有“烈士暮年”之慨耶!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上一篇:《鹧鸪天 怀王道甫·陈亮》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