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这期间,黄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宋史·黄庭坚传》)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作此词之前,黄庭坚写过一首题为《明日独酌自嘲呈史应之》的《鹧鸪天》,史应之有和词,因此,黄庭坚再用前调前韵,作此为答。史词已不可见,黄词前后两首均作于重阳节后,因此,都是借饮酒簪菊之事来抒写感慨。“黄菊枝头生晓寒”起得较平,只是点明秋晓对菊。下句“人生莫放酒杯干”,谓对菊不可无酒,而着“人生”二字,感慨自在言外。《宋史》本传所说的“泊然不以迁谪介意”,当与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有关。接下来两句是一联对仗: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上句写吹笛,下句写簪花,都是酒席上放浪形骸的举动。吹笛者不一定是作者本人。例如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断虹霁雨)中,有“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之句,就是由座中客孙彦立吹笛,山谷饮酒而听之。簪花者则当指作者自己,因为下面还有“倒著冠”这一天真的醉态,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非山谷莫属。此联之妙,不在纪实,而在于运典用事不露痕迹。九月风高,晋人孟嘉重阳登龙山落帽,成为诗词中常用典故,帽几乎与重阳结下不解之缘,以至刘克庄幽默地说: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谓孟嘉)。把破帽、年年拈出。”(《贺新郎·九日》)话虽如此说,他自己仍有句云: “节序催人,东篱把菊,西风吹帽。”(《水龙吟·自和己亥自寿》)说明不落窠臼亦自不易。只有大家如杜甫、苏轼,能够翻进一层,自出新意。先看杜甫,其《九日蓝田崔氏庄》云: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杨万里认为这两句“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善于“夺胎换骨”的黄庭坚在这里又对杜句翻新:少陵以倩人正冠为风流,山谷则以“倒著冠”为风流;正冠是为了不使吹落,是“以不落为风流”,倒著冠却暗示曾被吹落,又是“以落帽为风流”。以翻为切,同样是“最为妙法”。再说苏轼。他有“破帽多情却恋头”之句,虽然饶有新意,但只是现成字面反用而已。黄庭坚却做到看似白描实则用典。此联先以“风前横笛斜吹雨”暗示风横雨斜,足以将帽吹落,再以“醉里簪花倒著冠”,实写冠之吹落后再戴,复因醉而倒著。而且,此联在暗用孟嘉落帽之外,还兼用晋人山简醉后“倒著接䍦(白帽)”之事,前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后者则所谓“无一字无来历。”清人沈谦云: “东坡‘破帽多情却恋头’,翻龙山事,特新;山谷‘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尤用得幻。”(《东江集钞》)幻,就是出神入化,无迹可求。他认为同样用龙山落帽之典,黄词的“尤幻”,胜于苏之“特新”,可谓具眼之评。
下片从天真狂放的醉态中回到了现实,以更加旷达的姿态表现他虽屡受打击、一再迁徙,但风流未减,豪气依然。绍圣中,执政的新党人物抛弃了王安石新法的革新精神和具体政策,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苏轼南迁途中三改谪命,黄庭坚入蜀,也一再徙地安置。政敌之用心,无非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黄庭坚却与苏轼一样,于悲愤之余,不为艰辛的谪居生活和势利的时人冷眼所屈。“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不仅在投荒万死的鬼门关外适应了险恶的环境而生存下来,而且身体强健,犹能加餐,同时歌舞清欢,心情舒畅。这对于政敌们,是颇有调侃意味的。“黄花白发相牵挽”一句,回应上片的“醉里簪花”,而且进一步揭明这天真的醉后狂态,是有意“付与时人冷眼看”的。时人,主要指秉承风旨、窥伺着“元祐党人”的地方官吏。苏轼兄弟、黄庭坚、秦观等人贬谪中的屡徙安置之地,多与此辈之窥伺诬报有关。因此,结束二句正是对这帮小人的挑战式的回答,也是对鬼蜮伎俩的最有力的反击。
菊称其耐寒则有之,曰: “破晓寒”,更写得菊精神出。曰“斜吹雨”,“倒着冠”则有傲兀不平气在。末二句,尤见牢骚。然自清迥独出,骨力不凡。(黄苏《蓼园词选》)
东坡“破帽多情却恋头”,翻龙山事,特新。山谷“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尤用得幻。(沈谦《东江集钞》)
上一篇:《鹧鸪天·晏几道》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鹧鸪天·李清照》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