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鄙人·哥舒歌》原文与赏析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哥舒,这里指哥舒翰。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哥舒翰,突厥族哥舒部人。原是身兼几个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的部下,天宝六载(747),由于王忠嗣被诬陷革职,玄宗命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的设置就是为了防御吐蕃的,治所在都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战争中,无疑是有体现唐玄宗骄奢好战的一面的。对此,杜甫在《前出塞九首》中就提出了尖锐的批评①,他说:“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又说:“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但是,也应该指出,有的战争则是属于抵御吐蕃侵扰的。它起到了安定边境,保护人民生活、生产的作用。如《旧唐书·哥舒翰传》中所载的: “先是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其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后来遭到哥舒翰的“伏兵邀击”,保护了庄稼。由于哥舒翰多次击退吐蕃侵扰,改变了边境的局面,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因此,当时就有民谣说: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我们现在要讲的《哥舒歌》,就很可能是在这首民歌基础上加工过的作品。修改后的三四两句,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技巧上都要比原来的好些。不过修改的作者是谁,已无从查考。《哥舒歌》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抒发出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窥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临洮,即今甘肃省洮河边的临潭。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在作者的心目中,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显然是因为他威镇边疆。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去表现他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诗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来。人民为什么赞扬,吐蕃为什么畏惧;过去吐蕃长驱直入,而今又为什么“不敢过临洮”,这不都是宣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吗? 是的。可见这样的描写是很富于启发性的。假如这首诗只让人们感到哥舒翰的武功和威力,那么读者也可能会有一点遗憾。这就是人物形象还没有给人留下一个深刻而清晰的印象。诗的第二句正是弥补了这一点,“哥舒夜带刀”,这个“夜”字是颇有讲究的,它把起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勾连起来了,把赞扬和崇敬之情贯注于人物形象之中;同时又把边地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警备神态刻画出来了。“哥舒夜带刀”五个字干净利落,好象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像。在那简炼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蕴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战则能胜的信心,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因此,我们说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来讲,“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正如法国一位熟悉农民的画家米勒所说的: “一个倚锄或倚铲而立的人,较之一个做着掘地或锄地动作的人,就表现劳动来说,是更典型的。他表示出他刚劳动而且倦了——这就是说,他正在休息而且接着还要劳动。”米勒的这段话是他多年创作的经验之谈。其实一切优秀的作家、艺术家也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这一艺术的辩证法去创作的。请看,民谣中创造了“哥舒夜带刀”的形象,那位不知名的加工者依然保留了这一形象。这不就是一个生动而又值得思索的例证吗?
我们说《哥舒歌》可能是经过修改加工后的作品,但是它那种朴实和巧妙、明朗和含蓄相统一的风格,依然显示出民歌的特色。
上一篇:《常非月·咏谈容娘》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