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湋·宋中》原文与赏析
耿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提到宋中,人们自然想到它的治所睢阳,公元八世纪中叶,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感天地、泣鬼神的战斗——睢阳保卫战,唐朝中兴名臣张巡、许远,在此地与安史叛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请听听韩愈对这场战斗的评价吧: “二公(指张、许)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张中丞传后叙》)这段话既赞扬张巡、许远的不世之功,又显示出这场战斗的惨酷性。由于兵燹,乱后的宋中特别荒凉, 耿湋此诗正描写了这荒凉景象。他还有一首同题的《宋中》诗云: “百战无军食,孤城陷虏尘。为伤多易子,翻吊浅为臣”,则着重为张、许辩护。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气氛,日暮之时,黄云四合,一幅惨淡景象,为全诗定下悲剧的基调。次句将视线转向战争留下的遗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足见当年“白骨稠”,令人触目惊心。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 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极错综之妙。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颌联自述于秋天回到宋中,诗中用“旧村”、 “远人归”等词语, 可见耿湋曾在这里居住过,史载耿湋为河东人,宋中则可能是诗人的第二故乡, 而且,睢阳保卫战中,诗人可能被围在城中,他的《代宋州将淮上乞师》诗云: “唇齿幸相依,危亡故郡归。身经百战出,家在数重围。上将坚深垒,残兵斗落晖。常闻铁剑利,早晚借余威。”诗中描绘的情景,与当时睢阳的形势大致相同。估计是南霁云突围乞师前, 耿湋代张巡所作。此联着重写“旧村”的“乔木”和“秋草”仍在,命意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相同,司马光评老杜这两句诗云:“‘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 (《杜诗详注》引)这也可移过来评“旧村”一联。旧村仅余乔木、秋草,表明既无人烟、又无屋舍,一片废墟而已,以疏淡之笔写荒废之景,更为动人。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颔联是大笔略写,此联则进一步用工笔描绘村内、村边荒凉景象。水井已经废弃,井边和井中结了厚厚一层绿苔,说明早已无人使用; 田园既已荒芜,田间小路又因长满杂草和年久失修,变得模糊不清,可见久已无人耕作。这一联用“废井”、“荒田”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极力写旧村的荒废、凄清。如果说颔联是淡笔虚写,此联就是浓墨、实写。这两联加上首联对大环境的总括性描写,一幅“山村劫后图”已经勾画完毕。诗人回到宋中,迎接他的又是什么呢?
“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李白写山,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之句,同是写人、山之间的感情交流,却与耿诗大异其趣。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之情,耿诗表现的则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种愁怀。从艺术上说,耿诗与李诗都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都很出色,难分轩轾。
诗人以宋中为描写对象,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历史——文化因素。原来,宋中是汉代梁孝王的藩府,当年,梁孝王广睢阳城七十里,大修宫室,增筑师旷之吹台,名为平台,招延四方豪杰,司马相如、邹阳、枚乘之徒,客游其门,可谓盛极一时。不过到唐代,此地已是面目全非,高适《宋中》诗曾悲叹道: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即怀一片伤今吊古之情。而到耿湋时,于残破之后,又经这样一场大战乱,睢阳一带比高适所见时,更加荒寒。耿湋是战乱的亲身经历者,痛定思痛,俯仰古今,定然感慨万端,悲中从来,于是,这首优秀之作便诞生了。清人说“耿湋诗善传荒寂之景。”信然。
上一篇:《许浑·姑苏怀古》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