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兖州城楼》原文与赏析
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兖州”在今山东省。“城楼”即州城南楼。此杜甫第一次遊齐赵之作。其父杜闲时正在那里作司马。
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 的故事,指明是因省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初”字确指这是首次登楼。
次联写“纵目”所见形势,是全诗精采片段。“海”指渤海,“岱”指泰山,均在青州境。兖、青、徐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三州自古接境,据《尚书·禹贡》,都属九州的版图。“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法极写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连” “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有画龙点睛作用。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仅十分壮观,也是很为传神的。
三联写纵目所见胜迹,并引起怀古之情。“孤嶂”指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颂”德的石刻。“在”言其尚在。“荒城”指曲阜。“鲁殿”,指县东二里的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文选》有王延寿撰《鲁灵光殿赋》。“余”言其残存。“在”、“余”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为何一存一残,是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从来”犹云向来如此。“古意”承三联“秦碑”来。“多”极言其深广。这句与班固“发思古之幽情”同旨。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诗人自指,犹言诗人向来怀古情深。其一指兖州,是说早在东汉开始兖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迹众多闻名。这就是杜甫登楼纵目,会生起怀古情思的原因。“临眺”与次联“纵目”相照应。“踌躇”,徘徊。“独”字很能状写杜甫不忍离去时的“独”特感受。“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 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赵汸)很能道出尾联的深沉含意。
此诗是杜甫二十九岁时作,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诗。与他同时的五古《望岳》,堪称异曲同工。杜甫早期五律虽还未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但此诗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明代李梦阳把“迭景者意必二”作为“律诗三昧”之一。胡应麟更以此诗中间两联“前景寓目,后景感怀”为杜律“变化莫测”之一例,是对他写作艺术的最好解说。此诗虽属旅遊题材,但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测与审视,从而展现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是颇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感情的。
在艺术上此诗一、二、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东郡”、“南楼”,“趋庭”、“纵目”,“浮云”、“平野”,“海岱”、“青徐”,“孤嶂”、“荒城”,“秦碑”、“鲁殿”,都是实写。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而二、三联“连”、“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便举重若轻地把海岱连接,平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从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这些都说明作者在炼字上所具有的坚实功力。叶石林曾说: “诗人以一字为工”,“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从此诗炼字上的“出奇” “变化”,可以看出:杜甫在创作上从来就是十分认真的。
上一篇:《司空曙·留卢秦卿》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高适·登陇》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