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杜秋娘诗并序》原文与赏析
杜牧
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
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①
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
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
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
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
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
金阶露新重,闲捻紫箫吹。②
莓苔夹城路,南苑雁初飞。
红粉羽林仗,独赐辟邪旗。
归来煮豹胎,餍饫不能饴。
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
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
燕禖得皇子,壮发绿緌緌。
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
虎睛珠络褓,金盘犀镇帷。
长杨射熊罴,武帐弄哑咿。
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
崭崭整冠珮,侍宴坐瑶池。
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
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
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
觚稜拂斗极,回首尚迟迟。
四朝三十载,似梦复疑非。
潼关识旧吏,吏发已如丝。
却唤吴江渡,舟人哪得知?
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
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
寒衣一疋素,夜借邻人机。
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歔欷。
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
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
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
误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
光武绍高祖,本系生唐儿。
珊瑚破高齐,作婢舂黄糜。
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阏氏。
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
射鉤后呼父,钓翁王者师。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
秦国逐客令,柄归丞相斯。
安知魏齐首,见断篑中尸?
给丧蹶张辈,廊庙冠峩危。
珥貂七叶贵,何妨戎虏支?
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
主张既难测,翻覆亦其宜。
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
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
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
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
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
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贻。
这首长篇五言古诗作于唐文宗(李昂)大和七年(833)春天,杜牧三十一岁。那时,作者正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中,奉沈之命至扬州公干,往来经过镇江(即序中所说的“金陵”,唐代镇江为润州,又叫金陵),见到年老色衰而孤苦无依的杜秋,并听其诉说平生,“感其穷且老”,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者以深切的同情,叙述了杜秋一生的坎坷遭遇,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而发出了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叹,并曲折地透露出对当时政治的强烈不满。
全诗一百一十二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始到“夜借邻人机”为第一部分,叙写杜秋生平,这一部分以叙事为主,但叙事中又有抒慨。
首先,作者画出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形象。在山青水秀的镇江,有一位天生丽质,她“施朱则太赤,傅粉则太白” (宋玉语),那就是杜秋。她在美女如云的镇海军节度使李锜(诗中以叛乱被杀的汉吴王刘濞喻指)的后庭中,深受宠爱,她手持玉杯劝酒,李锜欣然陶醉,然后又唱起《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她多么美丽而又风流!作者先从肤色着笔描写外貌,然后又通过行动来侧面表现,手法虚实相生,互为补充。接着,李锜被杀,杜秋被籍入宫,受到宪宗(李纯)的宠幸,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雍容华贵,但又略带一丝忧愁的皇妃形象。作者采用烘托的手法,用“椒壁”、“金阶”、“夹城”、“南苑”、“羽林仗”、“辟邪旗”等皇宫特有的装饰和物件,来暗示人物的身份。在这新的环境中,她始则“盼眄独依依”,半是对旧主的留恋,半是对新君的畏惧,还有些怯生生的,但在“低鬟认新宠”之后,终于“窈袅复融怡”了,恢复了青春的活泼,还葆有着当日的丰采。然而,在“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金秋露新重”的清秋夜晚,她却“闲捻紫箫吹”,一个“闲”字,将心中的无聊和愁闷曲曲传出; “归来煮豹胎,餍饫不能饴”,不仅表现出宫中贵妇厌食甘肥的一般心理,其中也暗寓着个人身世的不快。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手法富有变化,且十分精微。然而,好景不长,宪宗死后,杜秋却作了皇子李湊的“傅姆”,这是一次重要变化,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则是一位辛勤的保姆的形象。不过,作者却并没有正面描写保姆照顾孩子的具体细节,而是通过写皇子的外貌(“壮发绿緌緌”、“虎睛珠络褓”)、语言(“武帐弄哑咿”)、游戏(“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和侍宴(“崭崭整冠珮,侍宴坐瑶池”)等情形,来侧面表现皇子的成长,保姆在十几年间的日夜照料、辛勤操劳,自然也默默包含在其中了。这位保姆眼看着自己辛勤抚育长大的皇子,“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心中也流露出一丝欣慰。但是,皇子终于被废,最后,杜秋被遣返还乡,终于沦落为一个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孤苦老妪。这一形象,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杜秋出宫之时,“回首尚迟迟”,似梦非梦,一片凄楚;她已经老了,面对衰颜,连潼关旧吏和吴江舟人也认不出当年美丽的她来;归到镇江住处,只见一片草莱,满目荒凉;冬天,她借邻居的织布机,才织出一疋白绢,为自己做御寒的衣服。那昔日少女的美丽风流和皇妃的雍容华贵,全都化为乌有,连做保姆也不可得,留下的只是无限悲苦和凄凉。读至此,我们不禁要为这一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值得回味的是,这一形象中决不单单包含着杜秋一人的身世之叹,还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作者把杜秋放在从元和二年(807)略前到大和七年(833)这“四朝三十载”的历史背景上,其中含有深意。这三十年,正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之时。杜秋正当妙年,被李锜占有并被籍入宫,就是由于李锜这个藩镇擅作威福和反叛作乱而直接造成的,从此在思想上给杜秋投下了阴影。她在入宫以后,迭经变故:宪宗和敬宗先后被宦官害死,上台的穆宗和文宗也是被宦官拥立的;而皇子漳王李湊被废,也是由于宦官王守澄及其宾客郑注与宰相宋申锡争权,受到牵连而得罪的。此时,朝廷外有藩镇之乱,内有宦官之祸,国家经常动荡不安,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杜秋从一个美丽的少女,几经挫折,沦为一个穷愁的老妪,正是藩镇和宦官以及黑暗政治的牺牲品。她是这个时期千千万万善良人们的缩影。透过这个形象,我们看到了唐朝末期血淋淋的社会现实。作者对杜秋的同情,就是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深刻揭露,对藩镇和宦官的无情鞭挞。诗歌这一部分,在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写中,也隐含着作者慷慨悲愤的政治激情。
从“我昨金陵过”到末尾,是全诗的第二部分,着重抒写作者由杜秋生平而生发出来的感慨,但在抒慨中也有叙事。
这一部分,“变化安能推”一句是中心,作者从杜秋生平,从剧烈动荡的政局中,感到变化无定、幻灭无常,于是产生了人生无常的感叹。作者围绕这一中心,采用推衍的手法,一层一层地将感慨逐步扩大、加深。诗中先是由杜秋这个女子,引出了历史上的一群女子,她们是春秋时陈国的夏姬、越国的西施,汉朝时的薄姬、窦姬、唐姬,北朝时北齐的冯小怜,隋朝的萧皇后,这些女子虽然身世各各有别,但她们共同的一点是都被卷进了血腥的政治斗争漩涡之中,身不由主,或升或降,或浮或沉,受尽了煎熬和磨难。接着,作者由女子而联想到“士林”中的男子,他们不也是一样吗?例如周朝的吕望,春秋时的管仲,战国时的孔子、孟子、范雎,秦朝的李斯,汉朝的周勃、申屠嘉、金日䃅(音低)、苏武、邓通等等,他们在政治舞台上也是冒险犯难,穷通难卜,只能听天由命,谁能事先料定自己的未来呢?然后,作者于伤感和迷惘之中,象屈原写《天问》那样,连珠炮般地提出了许多问题: “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从天地到自己的一身,这些是无法解答的问题。“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连自己身上的某个部分都不明究竟,身外之事,例如个人一生的荣辱进退,以及人间世道、政治斗争等等,又怎么能够考虑得清楚呢?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写了这首《杜秋娘诗》,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愁来时独自长咏,聊以自叹自慰。在这里,作者流露出了浓厚的人生无常的思想,这虽然是消极的,但这正是当时黑暗专制政治下人们的心理常态,作者反复对此抒发感慨,也表示出对唐末黑暗腐败政治的强烈憎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由杜秋一人而推及历史上的许多人,最后又归结到自己一身,一方面点明了作诗的目的,同时也深深地寄寓着个人的身世命运之叹,情感深沉回荡,结构也十分圆满、谨严。
乍一看来,前后两部分似乎有些游离,但其实它们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形象基础,后一部分是形象的引申和发挥,没有后一部分,前一部分的形象就不可能那样丰满和内涵深刻,作者的沉痛心情也不会表达得那样强烈、充分。两部分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这两部分中,作者在叙事、抒慨时,又作了精心的剪裁,详略极为适当。前一部分刻画杜秋,把笔墨重点花在对她的各个不同时期的形象的富有特征的描写上,其间几次重大政治斗争的转折,都只是轻轻一笔带过。例如李锜败亡,杜秋入京,只说“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宪宗死亡,杜秋作保姆,也只说了“铜雀分香悲”、“画堂授傅姆”几句;至于漳王遭废、杜秋被放那样复杂的情事,作者也只说了四句: “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这样显得笔墨极为俭省,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把作为背景的政治斗争交待得比较含蓄,让读者自去体味包蕴其中的深意;同时也是在有限的篇幅中腾出更多的笔墨来刻画杜秋这个中心人物的形象。通过这样的精心安排,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在细心而集中的刻画中,杜秋这个形象血肉丰满、呼之欲出,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故事人物。后一部分作者发抒感慨,也是详略得当。对于历史人物中的男男女女,作者通过运用典故,点到即止,而蕴藏其中的丰富内容,却让读者自己玩而得之。但在末尾写到自己的感慨时,却比较详细,重笔浓墨,极意挥洒,特别是疑问句的排比连用,更体现出作者难于抑遏的哀愤。这些,都体现了作者驾驭长篇的能力和精妙构思的高度技巧。
在文字方面,精炼而又形象。例如“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二句,不仅对仗精切,而且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杜秋乘船离开镇江时,落日的余辉照在吴江的渡口上,无限的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言外;来到长安时,灞岸千万条柳丝正在春风中低垂荡漾,帝都的气派以及通过柳丝而暗喻的杜秋体态的袅娜,也全都如在目前。仅仅十个字,南北千里的转换,鲜明如画的景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在叙事、抒情长诗中,堪称洗练精工。其它如“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以及“觚稜拂斗极,回首尚迟迟”、“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等等,无不如此。这使得全诗在清丽中显得骨气遒劲,表现了杜牧诗特有的风格。
上一篇:《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李峤·汾阴行》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