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聚蚊谣》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
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作于任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马期间。当时,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作者受到牵连,被贬谪朗州。朝中政敌——腐朽官僚乘机对参与王叔文政治集团的人大肆进行造谣中伤,不断排挤打击,掀起了一阵阵鼓噪。作者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有感于腐朽官僚的狠毒,于是写了这首诗。诗歌采用比喻的手法,把那些阴贼险狠的官僚比作在昏暗中喧嚣、害人的蚊子,生动形象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的丑态,并且坚信他们总有一天会被消灭,从而表现了作者在政治斗争中的铮铮硬骨,以及对腐朽官僚的鄙视。
诗歌前八句集中笔墨写蚊子的特性,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首先,它们的重要特点是都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只有在“沉沉夏夜”中,才“喧腾鼓舞”,“伺暗”而动。诗歌第一句“沉沉夏夜闲堂开”,一开始就点出时间,接着写“伺暗”、“喜昏黑”,深刻地表现出了“飞蚊”那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本性。正因为它们是在黑暗中活动,所以使得糊涂人分辨不清,而聪明者也疑惑起来。其次,它们特别善于聚众起哄,“嘈然歘(音xu,忽然) 起”,其声“殷殷若自南山来”,好象从南山传来的隆隆的雷声。这里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虽带夸张,但却极为形象,并且暗用了《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传》 中“夫众煦(音xu,吹气)漂山,聚蚊成雷”的典故,使得诗意更加含蓄、深厚。第三,它们都心地狠毒,在花滴露珠(“滴沥”,水下滴貌)、月色初上的朦胧中,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这三种特性,既是“飞蚊”的特点,也是朝中那些腐朽官僚的特点,他们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不是也象“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吗?作者抓住他们与“飞蚊”的共通处,进行比喻,使他们的本性更加鲜明突出,极为清楚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就比直接写他们生动得多,有力得多。从“嘈然歘起”、“喧腾鼓舞”、“利嘴迎人”这些感情色彩很强的措语中,作者对它们的厌恶、鄙视之意,也溢于言外。在写法上,作者错综交织地来表现它们的特性,既井然有序又变化有致,也便于夹叙夹议,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充沛和强烈。
从“我躯七尺尔如芒”以下四句,写作者对待“飞蚊”的态度。从形体上看,以堂堂七尺之躯与小如芒刺的“飞蚊”相比,其间悬隔,何啻霄壤,诗中满含极为蔑视之意。但接着却一转,“我孤尔众能我伤”。“飞蚊”虽然小,但却很多,从数量上看,却又占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情况是“能我伤”,它们是足以给人造成伤害的,这表现出作者清醒的头脑。因为只有正视现实,才能采取正确的应付措施。“天生有时”二句,就写出了作者对付它们的办法:蚊子孳生之时是无法抵挡的,只好暂时躲进蚊帐里去。“遏”是阻止之意,“设幄”即装上帐子,“匡床”即方正的床。两句的意思,就是俗语所说的“惹不起,躲得起”。此时,作者贬官之后,待罪朗州,他在政治上孤立无援,明显处于劣势。那些如“飞蚊”一样的官僚把持朝政,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气候,作者一时无法相与抗衡。他能够选择的,只能是暂时的退避,这对于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来说,当然是明智的决策,而决不是软弱胆小。这四句写得流利自然,明白如话,但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意义,启人深思。
最后两句,作者以坚定的信念,预言了“飞蚊”的必然灭亡:“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清商”即秋风,潘岳诗: “清商应秋至。” “丹鸟”即萤火虫。据《大戴礼记·夏小正》及《古今注·鱼虫》说,萤火虫能吃蚊子。两句说,等到秋天一来,你们这些小小的蚊子,都要去喂萤火虫了。前一句与“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夏去秋来,这是时序推移,谁也无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注定灭亡。后一句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也恰成对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伤”的蚊子,这时都要被吃掉了。通过这样照应、对比,不仅使全诗显得严谨、完整,而且也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秋日晓”三字,以清秋丽日的美景,烘托出作者的乐观情怀; “羞”字,又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飞蚊”的鄙视。作者在身处逆境中,能够往远处想,往大处看,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颓堕,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豪爽的气度,是难能可贵的。
全诗十四句,前十二句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读来既觉稳健,而又具有跳跃性的变化;最后两句另起一韵,且用仄声,在声情上使全诗结束得刚健有力。整篇语言较为质朴,但其中“露华滴沥月上天”、“清商一来秋日晓”等句,又富有文彩,在质朴中含着清丽,体现了特有的风格。
上一篇:《刘禹锡·百舌吟》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