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唐诗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与注释
杜 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②
【注释】 ①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杜甫时在秦州,城楼上有戍兵守夜,定时击鼓。秋边:一作边秋,指秋天边远的地区,秦州远离长安,故言“秋边”。②未休兵:指安禄山已死,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再次攻陷汴州、洛阳等地,战事激烈。
【鉴赏】 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 六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时安庆绪弃洛阳,唐军得以恢复河南。乾元二年 (759) 春,杜甫曾暂回河南洛阳附近的陆浑庄。七月回华州,当地发生饥荒,他无力救灾,乃弃官西去,入秦州。九月,史思明再度引兵南下,陷汴州,逼洛阳,山东、河南均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逃亡离散,战事阻隔,音信全无,引起他无穷的忧虑和思念。此诗即这种思想感情的记录。
首联: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写战时边地秋天凄凉境况。此时史思明叛军进犯于黄河南北,西南吐蕃不时侵扰,秦州战事紧张。报警的戍鼓声响,实行夜禁,人行断绝,这是所见。接着写听到一孤雁之声,气氛更为凄凉。“雁声” 既点明秋季,又喻“兄弟雁行”、孤雁失群,联想起兄弟失散,引发忆弟的情怀。
颔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写思乡之情。意谓在这白露节的夜晚,诗人夜深久立,霜繁露重,望月思乡,故乡的月色一定是更加清丽明朗。这种幻中之感更加突出他浓重的乡情。在这联中,诗人将 “白露” 和 “明月”拆开倒用,增添了诗意的健峻和深稳。
颈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在前两联写 “月夜” 的基础上,紧扣题目,写“忆舍弟。”由上联的“思乡”过渡到这联的“忆弟”,十分自然贴切。杜甫兄弟五人,他居长,四个弟弟名颖、观、丰、占。此时杜甫身边只有小弟杜占。其余三个分散在河南、山东,正是战乱之区,故说兄弟分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料,大有“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之境况,令人伤心断肠。此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
尾联: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紧承上联 “忆弟”,进一步抒写内心忧虑之情。兄弟离散,寄书常常不达,何况现在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难有骨肉消息。既是写深沉的“忆”,更是对“未休兵” 的 “愤”!
全诗平易自然,语从口出,亲切感人。在不经意间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正如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 中所云: “句句不离 ‘忆’ 字,如因闻雁而‘忆’,因寒露而 ‘忆’,因望月而 ‘忆’。‘分散’ 则生死不明,‘无家’ 则寄书不达。‘未休兵’ 故 ‘断人行’,句句都可连贯在一起。” 承转圆熟,严谨而不板滞,情真而意深远,可谓凄楚不可多读之作。
上一篇:《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唐诗赏析,《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原文与注释
下一篇:《杜甫·望岳》唐诗赏析,《望岳》原文与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