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诗》唐诗赏析,《滕王阁诗》原文与注释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①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②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③
【注释】 ①江渚 (jiangzhu): 江中的小块陆地;小岛。罢: 停止。②浦: 水边;渡口。③帝子: 皇帝的儿子。这里指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槛 (jian):栏杆。
【鉴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景诗。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四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 (今江西省南昌市) 都督时所建,故址在南昌市章江门上。唐高宗上元三年 (676),作者由长安去交趾 (今越南境内) 探父,途经洪州时应阎都督之邀,赴其在滕王阁上举行的宴会,即席作 《滕王阁序》,序末附本诗。全诗文字凝练,意境含蓄,高度地概括了序的内容,使诗、序相得益彰。
首联从时空上描绘滕王阁。首句开门见山,用朴质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高峻。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 和 “槛外长江” 都是从首句 “高阁临江渚” 生发出来的。次句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前。说高阁形势是这样的美妙,但如今谁来游赏呢? 当年修建此阁的滕王早已逝去,他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那种豪华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首句写空间是那么兴致勃勃; 次句写时间却又意兴阑珊。两两对照,随立随扫,作者用这种手法使读者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次联紧承首联加以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的画栋珠帘当然也很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和西山的雨,与它朝朝暮暮相随相伴。这一联不仅描绘了滕王阁的寂寞,而且以 “画栋飞绕着南浦的云” 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 以 “珠帘卷来了西山的雨” 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本联可谓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作者的题旨已全部包容,但表达方法上比较隐晦,所以在前四句用“舞” 韵的基础上,后四句转用“悠” 韵,前韵沉着而后韵柔和; 在前四句侧重在时间上加以发挥的基础上,后四句转而在空间上加以强调。第三联用 “闲云” 二字与前面的 “南浦云” 衔接,用 “潭影” 二字既避开了 “江” 字的重复,又把 “江” 深化为 “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仰一俯,扩大了空间;又用 “物换星移” 与 “闲云潭影” 对照,更加扩大了距离。“日悠悠” 三字把空间转入为时间,“物换星移” 又使时间无限延长,也使读者再一次自然地想起建阁人而今已不在人世。
尾联又紧承第三联加以深透。句式则接第六句进一步设问。这里一 “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节奏。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之水,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 字又回应了首句的“高阁临江”,可谓神完气足,结束圆满。
全诗时空概念特别强烈,且转换于无形。五十六个字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帝、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汇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主轴——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捧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 (尤其是转折词) 的宋诗有很大区别。本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三、四两句中,除了 “飞” 字和 “卷” 字是动词外,其余十二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诗的善于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本诗的另一特色是尾联用对偶句法作结。一般律诗多将对偶句放在二、三联中,起到铺排的作用。且本诗的对偶不像两扇门一样地并列,即所谓 “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即所谓“侧扇对”,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作者过人的才力。后来者如杜甫、白居易等的七律,甚至七绝,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足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重大影响。
上一篇:《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唐诗赏析,《清平调词三首》原文与注释
下一篇:《高适·燕歌行并序》唐诗赏析,《燕歌行并序》原文与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