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
不得在郎罢前。
这是描述唐代福建一带掠卖儿童,并残忍地将他们阉割为奴的小型叙事诗。当时福建(闽)地区称儿为囝,称父为郎罢。史书记载,当地贫苦农民,无法养活子女,就以贱价出卖男童。有专门从事人口贩卖的贩子,把买来的男童阉割后,再出卖给贵族官僚家为家奴,称为阉奴。这些孩童身心备受摧残,生活极其痛苦。诗中记述的就是当时社会中这最阴暗最凄惨的一个角落。
全诗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买卖男童、绝阳、髡钳、阉割的经过,基本上是宏观的概括的介绍。因为贩卖男童获利的闽吏,“致金满屋”、“彼受其福”,见出唐代一些地方下级官吏,为了奉迎上司,更为了致富获利,是如何残忍地荼毒百姓。
第二部分描写一对父子永诀的悲惨景象。当时一入贵族官僚府中为阉奴,再无法与家人见面。所以,这对父子的生离,即是死别。父亲痛不欲生地说: “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以人言,果获是苦。”生下来后悔,养活下来更后悔,可见生活困苦到不能生儿养女,即便生养之后,仍不得不被官吏拉去为阉奴。当儿子的也是血泪俱下,说: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告别也成永诀了。严格说来,这首小型叙事诗故事性不强,情节也不完整。但是,在诀别的细节上,语言、表情,却是刻划入微。此诗并非以传奇性或戏剧性吸引人,而是用人物的真挚沉痛的情绪感染人。
从白居易提倡新乐府以来,中唐诗歌在直接反映社会现实上,出现一个新局面。这是继承盛唐时现实主义诗风而来的。顾况在《短歌行》的序中,声明了诗的教化目的: “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也。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彩之丽。”这首《囝》的题下,有“哀闽也”三字,表明了诗人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维护诗教,兴王化,正风俗。这位曾因诗语调谑而被贬官的诗人,对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给予深切同情,希望他们能获得人的正常生活,身心不再受摧残,无疑是可贵的。
这首诗基本上是四言诗。到唐代,四言诗一般用于较为庄重严肃的庙堂文学。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也逐渐复杂了,所以五言、七言乃至杂言诗在诗坛上占大多数。顾况故意用四言诗写这个悲惨的故事,目的企图使他的诗具有严肃性。为了突出地方特点,他又采入福建当地方言,如囝、郎罢等,写入诗中,使“哀闽”的主题更为突出。不过,由于顾况太注重这首诗的教化目的,文学的形象性生动性无疑受到一些影响。
冤号满纸。(钟评) 缭绕之音,绝是乐府。(谭评) 以其俚朴,反近风雅。(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卷二十六)
此为唐阉宦作也。唐宦官多出闽中小儿私割者,号私白,诸道每岁买献之于朝,故当时号闽为中官区薮,备载《唐书·宦官传》。时中贵人初秉权作焰,况诗若怜之,亦若简贱之,寓有微意在。(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三)
上一篇:《喜达行在所三首·杜甫》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回乡偶书·贺知章》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