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己亥岁》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己亥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唐帝国已经气象衰竭,日趋没落,在经历了藩镇割据等连续不断的内战动乱之后,又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黄巢农民军起义,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战争的火海之中,尸横荒野,庐舍为墟,其惨烈程度不忍目睹。在这种战争动乱中,直接身受其害的,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和普通士兵。同时,它也使一小部分人获得荣耀和实利,而这一小部分人的功名,正是建立在广大民众和普通士兵的灾难之上的。曹松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正在于用艺术手法揭示了这一现实。诗写于僖宗广明元年(880),即己亥岁的次年。这时战争还在激烈地进行,诗人面对一大片一大片荒芜的土地,一间间被毁的民居,以及饥肠辘辘的流民和死去的士兵,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
全诗文字简明。上两句实写,点出战争的范围之广和人民的苦难之重。泽国指东南一带,那里多为水乡,湖泊棋布,河湾交错,故称为“泽国”。这里本为农业发达地区,是国家主要产粮区之一。现在这一片美丽而富庶的地区已陷入战乱之中,千顷良田成了两军反复拚抢、厮杀的战场。在这种局面下,人民再也不能安居乐业,从事生产活动了。“生民”指劳动人民,“樵苏”原指打柴割草,这里泛指农业劳动。三、四两句文笔一转,由实写进入议论,抒发诗人自己的内心感慨:不要再提封侯的事了,要知道一将功成名就,意味着多少条生命的丧失。凭君的“凭”字,可解释为“求”或“请”; “封侯”指通过战争而取得功名。此句于哀怨之中带悲怆,显得十分凝重,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愤恨和凄凉。封侯拜爵在封建社会本来是十分荣耀的事情,诗人却一反常态,指出隐在荣耀背后有无数白骨。这“万骨枯”三字,可谓力透纸背,字字带血。有人认为,诗中所云“一将”是指高骈,但一般认为,这首诗并不是具体写哪个将领的事,而是以“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一普遍事理来揭露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危害。这首诗历来为人们广泛传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更是千古流传,成为不朽佳句。
描写战争,一直是唐代诗歌中一个重要内容,如初、中唐的边塞诗以及晚唐类似于《己亥岁》这样的诗。但是由于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这类诗歌基调的差异。唐代社会由盛及衰的变化过程,也可以从战争诗歌由大江奔涌般的高昂到秋虫悲吟般的哀怨显示其转换的轨迹。盛唐描写战争的诗,多闪耀着一种昂扬热烈的精神,跃马操戈,邀功边庭成为一时风尚。这时,通过战争获取功名,成了人们争取追求的事业,如初盛唐诗中即有不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等诗句。大唐帝国日益衰落,到曹松写这首《己亥岁》时,人们已视战争如洪水猛兽,因而,诗人描写战争的调子也由昂扬热烈而变为哀怨凄恻了。
松有诗云: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谓谙世故矣。(尤袤《全唐诗话》卷五)
上一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已凉·韩偓》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