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2)五十一岁时,由中书舍人改任杭州刺史,至长庆四年(824)五月离开杭州,调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从《春题湖上》的末两句所表露的临别依依的语气以及题目中标明的“春”字看来,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是在他离任那年的春天。白居易在杭州期间,写了好几首歌咏西湖的诗,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首七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以及这首《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开头这两句用写意的笔法概括介绍湖上春来时的景色。“湖上”指明地点,“春来”交待时间。第二句大略勾勒西湖的山水风貌。以下四句,是对这幅优美的山水景物图的进一步的描绘、点染。
“松排山面千重翠”,这是在“乱峰围绕”处的描绘加工:在面水的山坡上,由低而高,添上一层又一层数不尽的松树;随着距离的远近与光线的明暗,涂上或浓或淡的绿色。西湖边的山坡上本来就生长着许多松树,到了唐代,杭州刺史袁仁敬又在行春桥以西一直到灵隐、天竺的道路两旁大量种植松树,路左右各三行,每行距离八九尺,苍翠夹道,后世称为“九里云松”。这里写山,突出山面的青松,是抓住了西湖边山岭的特色的。
“月点波心一颗珠”,转写“水平铺”的湖面。月光洒落在安静的湖面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月上中天了,在浩淼的湖水中央,清晰地反映出一轮明月的倒影。这两句,一仰一俯,一山一水,一日一夜,对比鲜明; “千重翠”的壮美与“一颗珠”的幽丽,“排”字的气势与“点”字的纤巧,相映成趣。
诗人对一山一水的描绘,丰富了“乱峰围绕水平铺”一句的诗歌形象,成功地再现了“湖上” “似画图”的景色。然而,松树四季常青,明月四时皆有,湖上景色美则美矣,但还显不出“春来”时特有的美色。五六两句正好补足了这一缺憾。“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诗人又将“早稻”、“新蒲”摄入画面:在山畔水际,早稻开始长出了绿毯线头那样短小的秧苗,菖蒲伸展出绿罗裙带般修长的新绿的叶子。不言而喻,这里所写的是春景无疑了。这两句中的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抽”字使人想见秧苗才离母体、吃力地生长的情状,“展”字见出新蒲的长叶轻盈、洒脱的风姿。
末两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象是在自言自语,又象是在向他人剖白:我为什么舍不得离开杭州呢?部分原因是因为西湖有着一股勾摄、挽留的力量。“一半勾留”四字,颇值得玩味。不说自己留恋,却说西湖勾留,主观的直抒化成了客观的描叙,西湖被人化了,显得意在言外,含蓄有味。诗人之“未能抛得杭州去”的依依别情,并非完全出于对西湖山水的留恋,他对杭州的士人、百姓是怀有深厚的感情的(参看《醉后狂言赠萧、殷二协律》、《代卖薪女赠诸妓》、《别州民》等诗作)。“一半勾留是此湖”,那另外一半呢?没有明说,却容易使人忆起杭州的士民在诗人感情世界里的地位。因而“一半勾留”四字,不仅在表现上是富于情趣的,而且有着含蕴丰富的思想内容。
从艺术上看,《春题湖上》最精采的是中间四句。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无不妥贴入微,真切动人。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也在这几个比喻中自然地隐隐泄出。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精当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充实的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
“画图”二字是诗眼,下五句皆实写画图中景,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卷二十五)
上一篇:《春行寄兴·李华》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晚春·韩愈》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