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是一首思妇诗。诗题《独不见》系沿用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原意是“伤思而不得见也”。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虽借用乐府题目,但采用当代题材,其实是一首完整的七律诗。它写一位长安少妇对征戍辽阳十年未归的丈夫的殷切思念。笔调缠绵悱恻,委婉流畅,反映出诗人对这些妇女同情之心。
首联言夫妇应如雕梁上的燕子,双宿双飞。“卢家少妇”典出萧衍的《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东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卢家少妇的活动环境极为华美:郁金香和泥涂抹于闺房四壁,香气袭人,来自南海的燕子成双停栖于玳瑁装饰的画栋之上。可是,在这华丽典雅的房中,女主人公却只能独守其间,与“海燕双栖”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双燕起兴,引起下文表述少妇独守之苦。
颔联说到丈夫久别远征。时已九月秋深,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枯叶纷纷落下,人们正赶制寒衣。古人制寒衣,先把绢素一类衣料放在砧上捣软,再裁制成衣。这位少妇听到捣衣声,不免想起戍守辽阳的丈夫,屈指一算别后竟已十年了,她的心禁不住飞到前线。由寒砧而引起对丈夫的思念,这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性格。
颈联是颔联意境的深化。“白狼河”,在辽阳; “丹凤城”,指长安。“白狼河北音书断”,紧顶“十年”,分别十年,鸿雁失落,音讯杳无,前方征人吉凶未卜。下句紧顶“九月”,长安城南少妇独守空闺,秋夜漫漫,能不愁思绵绵?这里“忆”的内容进一步的具象化了。
尾联点明题意,明说“愁”字。其实岂只是愁,还有怨。“流黄”,指帷帐。两句极写少妇的失意与惆怅。
这首诗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演变,轨迹分明,由盼望到回忆,到音书断,到愁、怨,步步递进上升。最后写明月照床前,以景语刹尾,以不了了之,其实余音未断,不仅表明少妇愁思之长,也发人深思。
这首诗在构思上十分讲究意境的时空交叉安排。在时间上,短时态有: “海燕双栖”的春天,“秋夜长”的九月;长时态有: “十年”。空间上,以郁金堂为中心,近者延及玳瑁梁、木叶、丹凤城,远者波及辽阳、白狼河。通过对这些诗的意象的选取,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思妇怀征人图,大大加浓了抒情意味。因此,说这首诗是初唐较早出现的优秀七律之一,决非过誉。
七言律滥觞沈、宋。其时远袭六朝,近沿四杰,故体裁明密,声调高华,而神情兴会,缛而未畅。“卢家少妇”,体格丰神,良称独步,惜颔颇偏枯,结非本色。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同乐府语也,同一人诗也。然起句千古骊珠,结语几成蛇足,何也!(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律诗有二体,如沈佺期《古意》云: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以双栖起兴也。“九月寒砧催木叶”,言当寄衣之时也。“十年征戍忆辽阳”,出题意也。“白狼河北音书断”,足上文征戍之意。“丹凤城南秋夜长”,足上文“忆辽阳”之意。“谁为含情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完上文寄衣之意。题虽曰《乐府古意》,而实《捣衣曲》之类。八句如钩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者也。(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上一篇:《牡丹·薛涛》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独坐敬亭山·李白》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