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本诗赞美深秋景象。题目是“长安秋望”,但诗人不写落叶、枯草、寒雁、悲风这样的景物,没有这类诗歌所常见的凄凉、哀愁的情调,新意盎然,不落俗套。
表面上看,首句写“楼”。其实主要是写人,即诗人自己。“楼”只是诗人“秋望”的处所罢了。这座楼靠近树,又高出树。诗人屹然站立在高楼上,仰望着苍茫的蓝天。“霜”字表明,这是一个深秋的早晨,高高的树梢上还挂着白霜。这一句虽没有正面写人,但我们能够感觉到人的存在,而且他显得远比平时高。
第二句用明镜比喻晴空。天空没有半点云彩,象不染一尘的大镜子。所谓“秋高气爽”,秋天的天空本就高朗,遇上这万里无云的特好天气,更显得澄彻、高远。“镜天”使诗人感奋,豪迈之情、向上之心,油然而生。
他把视线向南转移到巍峨的终南山。只见它重峦叠嶂,大有拔地而起、破天而立之势。第三句的“南山”,就是长安南面约五十里的终南山。它东接骊山、华山,西接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之一。唐太宗曾用“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青天”(《望终南山》)的诗句描写过它。杜牧在《独酌》中说: “长空碧杳杳。” “秋色”的“色”,在这里特指天蓝色,用来指代天,不是指景象、景色。诗中秋天的景象除了“楼”、“霜树”、“镜天”等,当然也包括“南山”在内。因此,作为秋天景象之一的“南山”,不能与秋天的景象作比较。
第四句的“气势”,就是指南山和天来说的。“两相高”三字具有两重意思:一是秋天的山和天都比平时高;二是“南山”与蓝天要比高。在诗人眼里,直插青天的终南山,大有与寥廓的蓝天一比高低的气概。雄浑的笔触渗透了诗人奋发图强的精神。这后二句诗备受后人称道。
世称杜牧“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为警绝。而子美才用一句,语益工,曰“千崖秋气高”也。(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予初喜杜紫微“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语,已乃知出于老杜“千崖秋气高”,盖一语领略尽秋色也。然二家言岩崖间秋气耳,犹未及江天水国气象宏阔处。一日雨后过太湖,泊舟洞庭山下,乃得句云“木落洞庭秋”。或云此蹈袭“枫落吴江冷”语,第变冷为秋则气象自不同。彼记时耳,是安知秋色之高,尽在洞庭里许乎?此渊源自《楚骚》中来。《九歌》云: “洞庭波兮木叶下。”其陶写物象,宏放如此,诗可以易言哉! ( 〔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上一篇:《长安古意·卢照邻》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长安秋望·赵嘏》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