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天宝十五载(756),安禄山攻破潼关,直逼长安,玄宗惊慌失措,仓皇西逃。扈从将士怨恨杨国忠兄妹祸国殃民,于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迫使玄宗赐杨贵妃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之变。唐人歌咏此事的诗很多,郑畋这首诗即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诗以“马嵬坡”为题,却不是写当年玄宗为“六军”所逼、缢死杨贵妃的现场情景,而是用倒叙手法,通过对马嵬之变的追述,来抒发感慨。构思自具特色。
首句所举二事在时间上并不连续。“玄宗回马”,已经在两京收复之后,此时距“杨妃死”已经很久了。作者把这两者相提并论,意在暗示人们:玄宗今日得以安然返回京城,正是他当年赐“杨妃死”的结果,为后面抒发感慨张本。
次句“云雨难忘日月新”是首句诗意的补充和加强。“云雨难忘”紧承“杨妃死”,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沉怀念; “日月新”回应“玄宗回马”,强调大乱平定,日月重光的可喜局势。这两句在写法上交叉搭配,“玄宗回马”与“杨妃死”毗连,“云雨难忘”与“日月新”绾合,使一存一殁,一恨一喜映衬鲜明,为下文直抒感慨蓄足了声势。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顺势而来,抒写了作者对马嵬之变这件史事的感慨。“圣明天子事”,指玄宗在马嵬赐杨妃死之事。一个“事”字,就极有分寸地指明了“圣明”的范围。作者对此事是十分肯定的,而且在肯定词之前还用了个“终”字,在语气上更显得不容置疑。“景阳宫井”,指陈后主事。隋兵攻进陈京城,陈后主率宠妃张丽华、孔贵嫔入景阳宫井中避难,结果还是被隋兵俘获了。作者引用这个故事,意在说明,唐玄宗当时如果不缢死杨贵妃,不免要和陈后主一样落个国亡身灭的下场。作者以虚衬实,借典抒情,说明唐玄宗此举,确实起到了安军心、谢天下的作用,使局势有了转机。
当然,作者肯定唐玄宗的“圣明”,仅仅是指马嵬赐杨妃死,因而没有象陈后主那样最后亡国这件事来说的,更何况作者用来作比的是历史上最昏庸荒淫的亡国之君陈后主,“即使胜过,实也所胜有限”(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在唐代,以马嵬之变为题材的作品,并不都是歌颂唐玄宗的。到了郑畋生活的唐僖宗时期,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唐僖宗又沿着唐玄宗西逃老路,逃到成都,当这一与历史惊人相似的情况出现以后,不少诗人身历其事,反思马嵬之变,更加大为感慨。罗隐《帝幸蜀》中“地下阿瞒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之句,借唐玄宗(小名阿瞒)之口,为杨贵妃鸣冤。韦庄《立春日作》更是直抒胸臆: “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不仅替“一代红颜为君绝”的杨贵妃说了公道话,而且直接谴责唐玄宗负情,把讽刺的矛头对准荒淫误国的皇帝。郑畋这首诗也许有感于此而作。但细察全诗,与其说这首诗是对唐玄宗的歌颂,还不如说是对唐玄宗的回护更好。作者以大乱得平、唐室江山得保这一历史事实来肯定唐玄宗的“圣明”,似乎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时不得已的苦衷,为其开脱罪责。此意深藏于字里行间,亦流露在言语之外,虽不炽烈、显豁,却也敦厚、深沉。难怪此诗一出,当时“观者以为有宰辅之器”(《全唐诗话》),后来的蘅塘退士也认为在唐人极多的马嵬诗中,“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
马嵬佛寺贵妃缢所,迩后才士文人经过,赋咏以道幽怨者,不可胜纪,莫不以翠翘香钿,委于尘土,红凄碧怨,令人悲伤。虽调苦词清,而无逃此意。独丞相荥阳公畋为凤翔事日,题诗曰“玄宗回马杨妃死”云云,后人观者以为真辅相之句。
( [五代]高彦休《唐阙史》)
《唐阙史》称郑相畋吟《马嵬》诗云云,观者以为真辅国之句。予以谓畋盖取杜诗“不闻夏商( )衰,中自诛褒妲”之意。( [宋)吴幵《古堂诗话》)
马嵬驿诗,人皆凄感,李商隐所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是也。独郑畋云:“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当时论者以为此诗有宰相之器。及僖宗时,果拜相。余谓此诗善为本朝回护,佳则佳矣,然不若少陵云: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能道人所不敢道,而回护自深。(贺贻孙《诗筏》)
意由于识。马嵬事吟咏甚多,而子美云: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曲折有含蓄,子瞻称之。郑畋云……人知其有宰相器。(吴乔《围炉诗话》卷一)
上一篇:《马嵬 (其二)·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鸂鶒·李群玉》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