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1,挟崤、渑之阻2,当秦陇之襟喉3,而赵、魏之走集4,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5,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候也6。”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7,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8,号千有余邸9。及其乱离10,继以五季之酷11,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12,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13,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敌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14;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15?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16,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17,而忘天下之治忽18,欲退享此乐,得乎19?唐之末路是矣20!
【注释】 1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五代、唐等九个朝代都在这里建都。故有“九朝名都”之称。 2挟:挟持;倚仗。崤(yao摇):指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渑(mian免):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境内有渑隘(ai厄),古代“九塞”之一。阻:险阻,险要。 3秦:指秦地,现在陕西一带。陇:现在陕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一带。襟喉:衣襟和咽喉,比喻险要的地方。 4赵、魏,战国时赵国、魏国,今河北、山西、河南接邻地区。走集:边境上的堡垒。因它地处险要,是往来必经之地,所以叫“走集”。这里犹言边防要地。 5常:正常。“常”和“变”相对而言。 6候:征候,标志。 7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13—741)。 8开、列:建造,设置。第:宅第,府第。东都:唐以洛阳为东都(陪都),长安为国都。 9邸(di抵):官员的住宅。10乱离:遭乱而流离失所。 11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酷:酷烈的战祸。 12蹂:践踏。 13榭(xie谢):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 14候:作动词用,预兆,象征。 15予岂徒然哉:“我难道是白费笔墨吗?”或“我哪里是白费精神呢!” 16进于朝:进身于朝廷,在朝廷作官。 17放:放纵。自为:随心所欲,任意而为。18治忽:治乱。忽,绝灭。 19得乎:还能够吗? 20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没落衰亡的境地。
【今译】 洛阳位于全中国的中心,拥有崤山、渑塞那样的天然险阻,正当秦、陇两地的要道,又是赵、魏之间的交通要冲,因而成为四方势力一定要争夺的地方。天下太平无事便罢,一旦发生战乱,洛阳就一定首先受到兵灾。我因此曾经说过:“洛阳的盛衰,是全中国治乱的标志。”
当初唐朝贞观、开元年间,朝廷的高官显宦和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造馆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唐末因战乱而逃亡,接着又遭五代的惨重兵祸,那些池塘、竹林、花树,经过战车的践踏,成为一片废墟;那些高大的亭台楼阁;被烈火焚烧,也化为一堆堆灰烬;这一切都与唐朝同归于尽,没剩下一点遗迹了。我因此曾经说过:“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既然说全中国的治乱从洛阳的盛衰中就能看出;洛阳的盛衰又能从园圃的兴废中得知,那么,《洛阳名园记》的写作,我难道是白费笔墨吗?
唉!达官贵人们刚到朝廷任职,就放纵自己的私欲,任意而为,忘记国家治乱的大事,那么,他们想在告老退休以后安享园林乐趣,还能办得到吗?唐朝灭亡时官吏们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了!
【集评】 宋邵博《闻见后录》: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靖康后祝融回禄,尽取以去矣。予得李格非文叔《洛阳名园记》读之,至流涕。文叔出东坡之门,其文亦可观,如论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辅之废兴,其知言哉!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洛阳名园记》一卷:礼部员外郎济南李格非文叔撰,记开国以来公卿家园圃之盛。其末言天下治乱之候,在洛阳之盛衰,洛阳盛衰之候,在名园之兴废,使人感慨。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六:名园特游观之末,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谓园圃之兴废,乃洛阳盛衰之候,洛阳之盛衰乃天下治安之候,是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能为此文。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格非传》: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么麽小题,发出如许大论。大儒眼中,固无细事;大儒胸中,固无小计;大儒手中,固无琐笔;定当如此。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七十四:洛阳于唐为东都,于宋为西京。冠盖之所会,流风之所渐,诸公滚滚,反是不思,大率然矣。前尘后影,有心人语,先见如耆。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名园特游观之末耳。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其兴废可以占盛衰,可以占治乱。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有此文。
【总案】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李格非写《洛阳名园记》,记述了北宋时富弼、吕蒙正等十九座名园的盛景。这篇“书后”是文后的短跋,说明他写《洛阳名园记》的政治寓意。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写洛阳位置适中,地形险要,天下如有变故,兵家必争之。因为是“四方必争之地”,所以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这一论点,为下文具体阐述洛阳的盛衰作了铺垫。第二段,是本文的中心段落。洛阳的鼎盛时期,公卿贵戚的馆第“号干有余邸”;而一遇兵乱,则园圃化为丘墟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及其乱离”数句,笔调沉郁,抒发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寓情于议论之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作者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接着,将上二段一总,点透题旨,表明了他写《洛阳名园记》的创作用心。末段,作者面对北宋末年外患频仍,内政腐败的现实,抒发了他对国势危殆的忧虑之情。“忘天下之治忽”,与首段“天下治乱”成呼应之势,关合全文,再以“得乎”提出警告,然后以“唐之末路是矣”作结,以唐喻宋,感叹歔欷,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本文以小见大,借古讽今,议论透辟,论据坚实,逐层推理,环环相扣,结构非常严谨,文辞也极精炼。
上一篇:宗泽《乞毋割地与金人疏》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下一篇:陆游《书巢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