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袁家渴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水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2,音若“衣褐”之“褐”3。渴上与南馆高嶂合4,下与百家濑合5。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石砾6,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辅水石7。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8,纷红骇绿,蓊葧香气9,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10,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11,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12。
【注释】 1袁家渴(he 河):水名,在今湖南省零陵县阳岩的东南面。 2反流:指水自东向西流。因为它与一般流向相反,所以叫反流。3褐(he 贺):粗布衣服。 4南馆高嶂:袁家渴上游发源处的高山。蟑,如屏障的山峰。 5百家濑(lai 赖):水名。濑,流在沙石上的溪水。6砾(li 利):小石子。 7轇辅(jiaoge 交革):纠结。 8掩苒(ran 染)众草:使各种柔弱的野草掩蔽倾倒。 9蓊葧(wengbo瓮博):浓郁。 10葳蕤(weirui威緌):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 11专:独自享受。 12名:称呼。
【今译】 由冉溪的西南方从水上乘船走十里,值得观赏的山水有五处,风景不如钴鉧潭美;由溪口向西在陆路步行,值得观赏的(山水)有八九处,风景不如西山美;由朝阳岩的东南方从水上乘船到芜江,值得观赏的(山水)有三处,风景不如袁家渴美:这几处都是永州清幽、美丽而奇特的地方。
湖北、江浙一带地方,把流向相反的水流叫做“渴”,读音跟“衣褐”,的“褐”的音一样。袁家渴的上游与南馆高山的流水相连,下游和百家濑水相汇合。袁家渴中,有重重沙洲,洲中有小小溪流,溪流汇合成清清深潭,水浅的地方露出一块块小渚,它们错错杂杂,曲曲折折。水面平的地方,呈深黑色,水流急的地方,呈沸白色。乘船前行,忽而有山横在前面,象是没有了路;忽而水流一转,绕过了山,眼前又是一望无际的开阔的水面。
有一小山突立水中,山上全是美石,树木绿叶丛生,一年四季都那样青葱繁茂。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小石子,树多是枫、柟、石楠、楩、槠、樟、柚等树,草多是兰、芷等香草。还有异草,类似合欢,有藤蔓缠绕着水石。
每当风从四山刮来,大树为之摇动,众草为之倒伏,红花绿叶在纷乱中也为之惊慌失措,浓郁的香气随风传播,急流波涛随风更加回旋激荡。波涛退回到溪谷里,水边的花草更显得繁茂而摇曳多姿。这景象随着季节的推移变化而各呈异彩。袁家渴的景象大体都是这样,我没有办法把它的奇异之处全描绘出来。
永州的人未曾游过这个地方,我得了奇景而不敢独自享受,所以用文字把所看到的写出来,让它留传后世。这个地方的主人姓袁,所以称它为“袁家渴”。
【集评】 宋·苏轼《书子厚梦得造语》:“善造语,若此句,殆入妙矣。”(“此句”指“每风……与也推移”一句)
近代·林纾《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须含一股静气,又须十分画理,再者以一段诗情,方能成此杰构。”
《古文辞类纂》引吴至父曰:“此与《游黄溪》起法皆抚《史记·西南夷传》。”
【总案】 《袁家渴》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所写“永州八记”之一。
这篇游记先用由大到小,以宾陪主的方法,写袁家渴的方位及幽、丽、奇的特点。次分写袁家渴的幽、丽、奇:自“渴上”以下一段,主要写其“幽”;自“有小山”以下一段,主要写其丽;自“每风自四山角下”一段,主要写其“奇”。最后由扬而跌,转而写袁家渴的冷落遭遇及取名的原因,突出了怀幽负奇而不偶的“永州八记”的主旋律,以看似轻松之笔,把作者深沉的悲愤与感慨凝聚其中,有卒章明志的作用。
这篇游记生动地体现了艺术辩证之美:从永州全景全貌写到袁家渴,由对袁家渴的粗线勾勒到定点写小山美景,深得由面到点的艺术之妙;在对袁家渴由面到点的描写中,不仅绘了美的形状,而且施了美的色彩,深得形色兼美的艺术之妙;在突出对袁家渴的“幽”与“美”作了一系列的静态描写之后,突然腕笔生风,化静为动,描写树木、草丛、溪水、红花、绿叶的动态美,有了性格感情,有了意志力量,声、色、形、味融为一体,点面界限浑然不见,深得动静互用的艺术之妙;在对袁家渴的洲、溪、潭、渚进行描写之后,紧接着用“间厕曲折”加以总绘,深得分合结合的艺术之妙;在写了袁家渴“重洲小溪,澄潭浅渚”、“平者深黑,峻者沸白”的实际之美以后,又用“舟行若穷,忽又无际”,将画面拓宽,以见美景的无限,深得以虚衬实,以实见虚的艺术之妙;写水色,既写了它平缓时的颜色,又写了它峻急时的颜色,深得缓急相间的艺术之妙。
任何艺术精品,必定是艺术家精心构思的结果,《袁家渴》正是这样的艺术精品。
上一篇:林景熙《蜃说》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下一篇:李觏《袁州州学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