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答谢民师书》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轼启2:近奉违3,亟辱问讯4,具审起居佳胜5,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6,学迂材下7,坐废累年8,不敢复齿缙绅9。自还海北10,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11,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12,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13,倾盖如故14,幸甚过望15,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16,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17,初无定质18,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19。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20”又曰:“辞达而已矣21。”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22,是大不然。求物之妙23,如系风捕影24,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25,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26,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27!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28。扬雄好为艰深之辞29,以文浅易之说30,若正言之31,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32,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33。而独悔于赋34,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35,便谓之经36,可乎?屈原作《离骚经》37,盖风雅之再变者38,虽与日月争光可也39,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40?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41;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42。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43,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44,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45。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46。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47,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48,未能如教49。然轼方过临江50,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51,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52。今日至峡山寺53,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54,不宣,55。
【注释】 1谢民师:名举廉,新淦(故城在今江西新淦)人,宋神宗元丰年间进士。 2启:陈述。 3奉违:离别后。奉,敬词。4亟(qi气):一再,多次。辱:谦词,承蒙的意思。 5审:知道。6受性刚简:秉性刚直简慢。简,怠慢,倨傲。 7学迂:学问、见识迂阔。 8坐废累年:因而遭贬多年。坐,因。废,废弃,指贬职不被重用。9复齿缙绅:再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列。齿,居于同列。缙绅,插笏于带(缙:插;绅,束腰的大带),是古时官僚的装束,转用为达官贵人的代称。 10自还海北:自从渡海北还。苏轼曾贬官儋州(今海南省谵县),徽宗即位才奉命渡海北还。 11惘(wang往)然:失意的样子。不知所以。 12左右:尊敬对方的称呼。无一日之雅:没有一天的交往。雅,平素,这里指旧交情。 13数赐见临:多次蒙你来看望我。见临,光临我处。 14倾盖如故:一见如故的意思。倾盖,指两人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因两车紧接,致使车盖倾斜。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15幸甚过望:欣幸已极,出人意料。 16书教:指来信。 17行云流水: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都很自然,象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毫无拘束。 18初无定质:本无固定的形式。质,形体。 19姿态横生:形成种种姿态而不拘一格。横生,横溢而出,不受拘束。 20“言之不文”二句:语言缺乏文采,就不能广为流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1辞达而已矣:文辞以能达意即可。《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朱熹《集注》:“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 22即疑若不文: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 23求物之妙:探求事物的微妙。 24如系风捕影:象系风捕影那样,形容困难。系,拴住。 25是物:这件事物,指所描写的对象。 26不一遇:不易遇到一人。 27口与手:指口说和手写。28文,文采。胜,尽。 29扬雄:西汉文学家,长于辞赋。 30文:文饰。说:道理。 31正言:直说出来。 32雕虫篆刻:雕绘虫书(虫书,笔画如虫形的一种字体)、篆写刻符(刻符,刻在符信上的一种字体)。虫书和刻符是秦朝八种字体中的两种,西汉时童子学书就要学习这些。扬雄以“雕虫篆刻”指辞赋的雕章琢句(见《法言·吾子》)。 33《太玄》、《法言》:都是扬雄的著作,内容谈哲理和政治,形式仿《易经》和《论语》。 34独悔于赋:扬雄曾后悔作赋,认为那是雕虫小技。《法言·吾子》:“或问‘吾子(你)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35变其音节:即改变句式。汉赋具有一定的音节,扬雄所作《太玄》、《法言》与所作的赋相较,只是不讲求音节,在句式上略有改变。 36便谓之经:《太玄》全名为《太玄经》,也称《扬子太玄经》;《法言》模仿《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 37《离骚经》:《离骚》是《楚辞》篇名,为屈原的代表作,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称《离骚》为《离骚经》。 38风雅之再变:《离骚》抒写忧愤之情,苏轼认为它是变风,变雅的发展。风、雅,即《诗经》里的风诗、雅诗,其中有一些表达忧怨感情的诗,汉朝人称之为变风、变雅。 39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在《离骚》中所表现出的高洁意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40似赋:指《离骚》在形式上与赋相近。 41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也写有赋。升堂有余,是说贾谊的学行可超过“升堂”而达到“入室”的境地。《论语·先进》:“子曰:‘由(仲由,即子路)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室”是内室,是更深的境界。这两句是说如果贾谊能见到孔子,可以成为孔子的高材弟子。 42鄙之:鄙视他。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同科:同类。《法言·吾子》:“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苏轼在这里认为应给贾谊以较高的评价,扬雄只把他看作辞赋家并加以贬低,是不对的。 43陋:见识浅陋。比:类。 44偶及之:偶尔涉及这个问题。 45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卒谥文忠。“文章如精金美玉”三句,欧阳修在《苏氏文集序》中,评苏舜钦的文章说:“斯文,金玉也。”这几句是苏轼发挥欧阳修的说法。46愧悚(song耸):惭愧恐惧。 47须:通“需”。惠力:也作“慧力”,寺名。两字,意思不明,可能指题“法雨”两字(一本无“两”字)。48局迫:狭窄。 49如教:照你的嘱咐办理。 50方过:正好要经过。临江:今江西清江县。 51当往游焉:当往游惠力寺。 52这句意思是:或许惠力寺的僧人想让我写点什么。据《嘉庆一统志·临江府》载,惠力寺中有苏轼写的《金刚经》碑,至清代还存有一半。 53这句意思是:安慰你思亲的心意。惠力寺所在的清江县,与谢民师的家乡新干县是邻县。谢民师向苏轼求字,也可能是受惠力寺僧人所托。 54峡山寺:一名飞来寺、广庆寺。在广东清远县清远峡,其地崇山峻岭,中通北江,寺周胜景颇多。苏轼写有《峡山寺》诗。 55以时自爱:随时保重自己。 56不宣: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的常用语。
【今译】 苏轼启:近来分别后,多次承蒙你写信问候我,详知你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我生性刚直、待人不周到,所学不合时宜、能力见识低下,因而遭贬多年,不敢再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列。自从渡海北还,见到平生的亲戚故旧,不知为什么都象隔世人那样生疏,何况与你没有一天的交往,而怎么敢希求彼此结为朋友呢?几次蒙你亲来我处,交谈间情意亲切如同旧友一样,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你给我看的信和诗赋杂文,我阅读得很熟了。大致都象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常常是应该流动时就流动,不能不停止时就停止,文章条理自如,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孔子说:“语言缺乏文采即使能流传也不能流传很远。”又说:“文辞以能表达出意思即可。”那么文辞仅仅在于表达出意思,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完全不是这样。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象拴住风捉住影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找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也能表达得很明白呢!做到这样才可说是文辞能表达出意思。既然文辞能将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达,那也一定是富于文采的。扬雄好用艰深的语言,掩饰本来是很浅近的道理,如果直说出来,是人人都懂得的。这种作文方法正如他所说的是雕虫篆刻(只注意雕琢字句),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杨雄唯独后悔作赋,是为什么呢?他一生讲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和赋相比较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经》,是变风、变雅的发展,虽与日月竞放光彩也是应该的,难道可以因其文体与赋相近似而说它是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能见到孔子,他的学行可以超过“升堂”而达到“入室”的境地:扬雄竟然因贾谊作过赋便鄙视他,甚至把他同司马相如一样看待。扬雄见识浅陋象这类的例子很多,这一点只可与明白事理的人谈谈,很难同一般人讲清楚的,这里因论述文章偶然说到这个问题。欧阳修说,好的文章如纯金美玉,市上价钱是有规定的,不是人们靠口说就能定出它的贵贱。我的话很拉杂,对你哪能有益处,非常惭愧恐惧。
你要我为惠力寺法雨堂写“法雨”两字,我本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毕竟写不好,加之船上地点狭窄不好写,故未能照你的嘱咐办理。然而我正好要经过临江,当往游惠力寺。或许惠力寺的僧人想让我写点什么。一定写上几句题留院中,以安慰你思亲的心意。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停留就离去。彼此相距越来越远,千万希望你随时爱护自己的身体,其余不一一细说。
【集评】 明·陈献章:“此书大抵论文。曰‘行云流水,数语,此长公文字本色。至贬扬雄之《太玄》、《法言》为雕虫,却当。”(《三苏文范》卷十二引)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三:“贬扬以伸屈贾,议论千古。前半‘行云流水’数言,即东坡自道其行文之妙。
清·刘熙载《艺概》卷一:“东坡《答谢民师书》谓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子固《答王深甫论扬雄书》云:‘巩自度学每有所进,则于雄书每有所得。’曾、苏所见不同如此。”
【总案】 苏轼由海南岛北还,路过广州,这时谢民师在广州作推官,曾“袖书及旧作遮谒,东坡览之,大见称赏。”(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苏轼离开广州后,谢民师多次写信问候。这封答书,是苏轼乘船经过广东清远县时所写,时间是他去世的前一年。
信的前、后两段文字,是谈与谢民师的友情,和对有关问题的答复。中间一段,是信的主要部分,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评论谢民师的文章,表述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他指出写文章要“文理自然”,要如“行云流水。与此相联系,又主张辞以达意为主,但又不能忽视文采。在苏轼看来,“辞达”与有文采是完全统一的。要做到“辞达”,首先必须深切体物,对事物作深入的观察和全面的认识,使之“了然于心”,然后要善于达意,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文字将它表达出来,使之“了然于口与手”,也就必然具有文采,所以他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另一方面,他反对雕琢,反对故作艰深,对扬雄提出了批评。苏轼的这些见解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他一生创作经验的总结。这篇文艺书简,要言不烦,善用比喻和具体事实并引用孔子的话来阐明自己观点。全文笔势流动,挥洒自如,很能体现苏轼文章的特色。
上一篇:刘禹锡《答柳子厚书》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下一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注释|赏析|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