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说明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不仅身体力行,孜孜以求,还力排非议,广招后进,为古文运动培养了许多新生力量。这篇文章即是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相师的不良风气,从理论上阐述了复兴师道的重要意义。文中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观点,如: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选择老师的标准应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生之间的关系则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等等。这些见解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文章采用对比手法,赋予说理的鲜明性和启发性。语言雄健刚美,简洁流畅,似有浩瀚之气贯穿全文。
集评
柳宗元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程端礼曰:此篇有诗人讽谕法,读之自知师道不可废。
——元·程端礼《昌黎文式》卷三
储欣曰:有起有束,中间比类相形,议论明切。
——清·储欣《唐宗八大家类选》卷三
吕东莱曰:此篇最是结得段段有力。中间三段,自有三意说起,然大概意思相承,都不失师道本意。
——清·顾竞《文章轨范百家评注》卷五引
浦起龙曰:柳子谓韩子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作《师说》,故知师道不传,及耻笑等字,是着眼处。世不知古必有师,徒以为年不先我,以为不必贤于我,风俗人心,浇可知已。韩子见道于文,起衰八代,思得吾与,借李氏子发所欲言,不敢以告年长而自贤者,而私以告十七岁人,思深哉。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七
上一篇:范成大散文《峨眉山行纪》原文赏析
下一篇:白居易散文《庐山草堂记》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