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说明
韩愈的朋友董邵南,怀抱高志而不得用,想去河北寻求发展,本在情理之中。然而,当时河北藩镇拥兵自重,与中央分庭抗礼,明争暗斗,实为是非之地。故韩愈私下又不赞成董邵南北行。为此,韩愈先从盛赞古代燕赵之地的好侠尚义之士提起,再转以风俗移易,今非昔比作暗示,将他的劝说、提醒之意蕴含其中。最后又假托董邵南去凭吊乐毅之墓,糅进远拒藩镇、归命朝廷之意。这篇短短的百余言赠序中,以“风俗与化移易”为线索,古与今为呼应,吞吐曲致之中,沉郁往复,激昂向义,意味倍觉深长。
集评
李涂曰:文章有短而转折多气长者,韩退之《送董邵南序》、王介甫《读孟尝君传》是也。有长而简直气短者,卢襄《西征记》是也。
——宋·李涂《文章精义》
朱熹曰:此篇言燕、赵之士,仁义出于其性,乃故反其词,深讥其不臣而习乱之意。故其卒章,又为道上威德以警动而招徕之。其旨微矣,读者详之。
——宋·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卷六
程端礼曰:字数不多,文法妙似《史记》。
——元·程端礼《昌黎文式》卷四后集下卷
茅坤曰:文仅百余字,而感慨古今,若与燕赵豪俊之士,相为叱咤呜咽。其间一涕一笑,其味无穷。昌黎序文当属第一首。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大家韩文公文钞》卷七
郭正域曰:妙在转折,意在言外。
——明·郭正域《韩文杜律·韩文》
金圣叹曰:送董邵南往燕赵,却反托董邵南谕燕赵归朝廷。命意既自沉痛,用笔又极顿挫。看他只是百数十余字,凡作几反几复。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一
蔡铸曰:按此文言婉而多讽,妙在含蓄不露。结处提出“明天子在上”,名义凛然。茅鹿门谓昌黎序中以此为第一,可谓不诬矣。
——清·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七
朱宗洛曰:本是送他往,却要止他往,故“合”一层易说,“不合”一层难说。文语语作吞吐之笔,曰“吾闻”,曰“乌知”,曰“聊以”,于放活处隐约其意,立言最妙。其末一段,忽作开宕,与“不合”意初看若了不相涉,其实用借笔以提醒之,一曰“为我”,再曰“为我”,嘱董生正以止董生也。想其用笔之妙,真有烟云缭绕之胜。凡文之短者,越要曲折,盖曲则有情,而意味倍觉深长也。
——清·朱宗洛《古文一隅》卷中
过珙曰:劝其往又似劝其不必往,言必有合又似恐其未必合。语意一半是爱惜邵南,一半是不满藩镇。通篇只以“风俗与化移易”句为上下过脉,而以古、今二字呼应,含蓄不露,曲尽吞吐之妙。唐文唯韩奇,此又为韩中之奇。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
上一篇:散文《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赏析
下一篇:醉翁亭记散文《醉翁亭记》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