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边上闻笳(三首)》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杜牧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缘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胡雏吹笛上高台,塞雁惊飞去不回。
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
“边上”,指居延城(今甘肃酒泉一带),为唐时边塞之地。“笳”,即胡笳,为当地少数民族乐器。这三首诗,抒写的是边愁与乡思之情。
第一首,首二两句中出现的薄暮之天、悲凉的笳声、蜿蜒的塞垣、高飞的归鸟、冉冉上升的狼烟,这些想象构成了一幅典型的边塞薄暮图,那茫茫的意境,悲郁的情调,也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后二句,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情感。那胡笳声的悲凉游人到此只要一听,便愁苦之情顿生,那满头的青丝便会变成银发。诗人用一假设,把结果道出,那胡笳之声的凄凉程度也就不言而自明了。最后诗人想那汉朝在此地被囚禁了19年之久的苏武,“十九年”与“一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苏武坚忍不屈的形象,也进一步烘托了胡笳之声的悲凉。
这一首侧重写边愁,诗人扣住“闻”字来构思立意,通过有声有色的边塞景致进行渲染烘托,以及自己合理的夸张与想象,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抒写的是乡思之情。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所谓“海路”当指沙漠翰海之路。开首描写的是诗人于塞外目睹到的情景,虽说是时令已到春天,延伸在无边无际戈壁上的道路已少有了那遮天蔽日的朔风黄沙,边关塞外的草儿也绽出新绿,但是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那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后二句描写茫茫的白沙,悠悠的白云,日暮时分的夕阳残照,这些情景本就足以让人感伤不已,更何况诗人独自一人置身于此,感受着苍凉、沉郁的氛围,离愁、思乡之情自是油然而生。诗歌前三句写景,写景之中即已蕴含悲愁情怀,最后的点题便显得水到渠成,诗歌画面视野极为开阔,色彩对比显明,写得极为明畅,气氛浓郁。
第三首依旧因“闻”起笔,写“客愁”。
首两句是说胡地少年在高台上吹起了羌笛,那凄恻悲凉而又哀怨的笛声随风飘荡,闻者无不动容,而生哀愁之情,就连那寒雁听了也惊飞而去,一去而不回。后两句是说尽管边关的春天尽日吹送但依旧吹不散萦绕心间的客愁。客愁是由吹笛而引起的,那么这客愁有多深多重,诗人以连绵不断的春风尽日都吹拂不散来形容之,使本来抽象的浓重之客愁显得形象可感。“尽日”与“吹不散”这一夸张描写,使“客愁”之重之深更显突出可感。
诗歌写得含蓄深沉,夸张有度而合乎情理,颇耐人寻味。
上一篇:杜牧《赤壁》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下一篇:李益《边思》精选经典唐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