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 期年而不育者一人; 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 逾年,生淑顺; 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 “吾为多子苦。” 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 “饮此,后妊不数矣。”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埔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 入城,则缉鲈。灯火荧荧, 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 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 《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 痛哉!
归有光只有八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写了这篇《先妣事略》。有些情景,是根据回忆写的; 有些事迹,是结合后来的了解写的。
第一段的前一部分,写他母亲的出生、结婚、生儿育女及死亡。这当然是结合后来的了解写的,重点写生儿育女,叙事极简明。出生和死亡,都确切地标出年月日,从而表明他母亲只活了二十五岁。结婚的年龄也明确写出,让人们知道从 “年十六” 到死去,不过十个年头。而在这短暂的婚后生活中,竟生了七胎,一胎还是孪生。八个孩子喂活了六个,其辛苦不难想见,所以她想节育。可那时还没有什么节育的好办法。“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她居然“举之尽”,决心是够大的,然而接着便 “喑不能言”,以至送了性命。连产七胎,用“逾年”、“期”、“又期”、“期年”、“又逾年”、“逾年”、“一岁” 等词依次写出,给读者的心灵以频繁而迅急的敲击。“吾为多子苦!” 这是归有光母亲的呼声,也是旧时代千百万妇女的共同呼声。
第一段的后一部分,写他母亲死后的情景,出于自己的追忆。这时候,最大的孩子只有八岁,其余的则更小,对母亲的死弄不清是怎么回事。“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这三句淡淡写出,而情景如见。孩子们还以为母亲在睡觉,等一会儿就会醒来。他们之所以哭,只是由于看见大人哭,才跟着哭的,心里并不难过。而现在回忆起来,便百倍难过了。“伤哉!” 这是想起当时情景之后发出的叹息声。虽只用了两个字,却声泪俱下,令人难以为怀。接着写请人为母亲画像。母亲已经死去,不便让画工看到,怎么画法呢? 将近二十年过去了,作者还记得很清楚: 家人唤他和他大姊出来,对画工说: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因为他们两个的面貌最像母亲。这也是淡淡写出的,然而在客观的叙事中蕴涵无限悲哀。
第二段写他母亲的娘家是个大家族,而且很富有,却 “敦尚简实”。写这些干什么,他没有明说,但读者可以领会: 这样的家风对他母亲的影响是良好的。接下去便写母亲如何勤劳,如何节俭,如何待人宽厚。 不管是在婆家还是回到娘家, 都缉鲈、 治绵, “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娘家经常送东西来,她 “不忧米盐”,却 “劳苦若不谋夕”。及至生了一大群孩子,“大者攀衣,小者乳抱”,仍然“手中纫缀不辍”。她既勤又俭,“室靡弃物”,却不吝啬,娘家送来的鱼蟹饼饵,都分赠家人,包括那些 “僮奴”。通过这些描述,一位淳朴温厚的女性形象便活现面前,足以抑制浮华,唤起人们的善心。
第三段的前一部分写了两件事。第一件,写他七岁时与从兄一起上学,“每遇阴风细雨”,从兄总要留他。而他却爱恋母亲不肯留,冒着风吹雨淋,独自跑回家中。第二件,写他夜间与母亲同睡; 母亲半夜醒来,便督促他默诵 《孝经》; 他背得滚瓜烂熟,字字清晰,母亲才感到高兴。这两件,都是通过回忆当时情景写出来的。而这时,他母亲离开他已将近二十年了! 读者假如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感到在那貌似平静的叙述中跳荡着不平静的心。这一段的后一部分,写他母亲死后,外婆家接连死了三十人,包括他的外婆和舅母。这只是偶然事件,似乎没有叙述的必要。然而回顾前面,不是曾写过他母亲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大家族吗?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有慈爱的母亲,还有人口众多、家境宽裕,又那么爱护母亲因而也爱护自己的外婆家,这该多幸福! 可如今,这一切都忽然失落了,变样了! 由母亲的死亡而想到外婆家的灾难,原是感情激流的自然奔泻,从而更强化了悲剧氛围。
第四段,回忆中的情景由远及近,最后回到现实,以感叹作结。“先妣” 的事迹,前面已经写完了; 但这里提到的几件事,又都与她有关。作者的妻子和他大姊的夫婿,都是母亲选定的,可他们结婚的时候,母亲已经死去好久了,无法亲眼看见了! 母亲半夜醒来都不忘记督促儿子背书,可儿子考中秀才的时候,母亲已长眠地下十二年;要是她还活着,那该多快活! 儿子结婚不久就抱上了女儿,抚爱备至。而这母亲也看不见啊! 由自己和妻子抚爱女儿想到他们再也无法得到母亲的爱,就更加思念母亲了。这篇文章,就是在 “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 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因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以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 痛哉” 的号呼声结束全文,更增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归有光善于写记叙文,以他自己的身世和家人骨肉之间的琐事为题材的记叙文,尤其写得好。方苞在《书〈归震川文集〉后》里说:“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事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 这篇 《先妣事略》,即 “事关天属”。幼年失去母爱,这是大可悲哀的。但如果一味地说他如何悲哀,未必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作者除了在中间一处用了“伤哉”,在结尾用了“痛哉”而外,只追述往事,着墨也很淡,但那是含着眼泪写的,语愈淡而情愈深,读之令人鼻酸。方苞所谓“不事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是符合实际的。
上一篇:范成大《催租行》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