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这首小诗,是唐人七绝中的名篇之一,传诵颇广,但如何解释,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那个题目很有概括性,不是随意加上去的,因而要理解原诗,必须紧扣原题。简单地说: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两句,切 “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曹侍御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柳宗元);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两句,切 “酬” (读到曹侍御寄来的诗,作诗酬答,等于写回信)。作者当时正在柳州贬所,因而可以确定:“碧玉流”,指的是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破额山”,当然是象县沿江的山。《唐诗选》里说:“‘破额山’,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北。‘碧玉流”,形容澄清的江水。曹侍御从黄梅县来,曾驻舟于碧玉流中,从柳州象县而想‘破额山前’,所以说‘遥驻’。”这样的解释,似乎既不合诗题,又违反诗意。
现在紧扣诗题,来看诗意。
“骚人” 一词,本指 《离骚》 的作者屈原,后来泛指情操高洁的文士。“玉” 和 “木兰”,都是屈原喜欢用的词儿,象征坚贞、芬芳的品质。作者称曹侍御为 “骚人”,并且用 “碧玉流”、“木兰舟” 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就会使读者把他和屈原及其作品联系起来,产生许多联想。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 本可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 如今却 “遥驻木兰舟” 于 “碧玉流” 之上,究竟干什么呢? 想什么呢? 这又会使读者产生许多联想。“遥”作为 “驻” 的状语,所表现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 “骚人” 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象县是柳州的属县,“骚人” 已经到了象县,距他的朋友柳宗元所在的柳州并不是十分遥远了,何况眼前的 “碧玉流”,正是从柳州流来的,为什么不乘上“木兰舟” 到柳州去看他的朋友呢?这原因,也不能不引人深思。如果不嫌穿凿的话,可不可作这样的解释: 第一,相对地说,从象县到柳州,还是显得 “遥”。第二,曹侍御的处境如何,虽然不知其详,但也可以从 “骚人” 的称呼中得到一些暗示; 柳宗元呢,更分明过着 “投荒万死” 的流放生活。所以政治上的间隔,就比地理上的距离更显得 “遥”。如韩愈在 《祭柳子厚文》中所说: “一斥不复,群飞刺天。” “骚人” 也是怕 “刺” 的啊! 因此,他尽管思友心切,却只好 “遥驻” 木兰舟于 “破额山前”,望 “碧玉流” 而兴叹。唯一的办法,就是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 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 “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 “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 “神韵” 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也并不是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更不是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潇湘” 一带,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称为“骚人” 吗? 同时,作者自己也曾 “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愚溪诗序》),有类似“骚人”屈子的经历。把“潇湘” 和 “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 就包含了政治上受打击之意。此其一。更重要的是: 联系句中的 “欲采蘋花” 看,作者显然汲取了南朝诗人柳恽 《江南曲》 的诗意。《江南曲》 是一篇名作,全文是这样的:
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像水乳那样融合在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 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 “骚人” 之情,但也包含 “骚人” 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 和暖,芳草丛生,蘋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该有多好! 然而却办不到啊! “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 “采蘋花” 以赠故人。然而呢? 不要说相见没有 “自由”,就是 “欲采蘋花” 相赠,也 “不自由” 啊!
有的选注家说这首诗 “用简练的语言,细致地描绘出柳江一带的景色”,这当然是不错的。比如用 “碧玉” 作 “流” 的定语,就十分新颖。它不仅准确地表现了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第三句的 “春风” 是协调的,尤其和第二句的 “遥驻” 是协调的。如果写在风急浪涌的情况下,或者在 “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三峡急流里,“骚人遥驻木兰舟”,那就完全破坏了艺术的和谐美。
这首诗虽然写景如画,但这不是它的主要特点。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许多联想。沈德潜在 《唐诗别裁集》卷二十里说: “欲采蘋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 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未由意,与《上萧翰林书》 同意,而词特微婉。” 它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未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它有言外之意,却是不成问题的。最明显的言外之意是: 连“采蘋花” 都“不自由”,还能有别的什么自由呢? 又为什么没有自由呢?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不是可以想到许多东西吗?
上一篇:韩愈《送石处士序》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辛弃疾《醉太平春晚》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