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诗】·七夕醉答君东二首(其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原文】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鉴赏】
宦海浮沉数十年,汤显祖终于认清了明王朝的腐朽本质,他再也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在万历二十六年春,他挂冠而去,归隐故乡江西省临川县。关于他归隐后的生活,清人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作了生动的描述:“所居玉茗堂,文史狼藉,宾朋杂坐,鸡埘豕圈,接迹庭户,萧闲咏歌,俯仰自得。”可见他晚年虽然贫困,却仍然生活得十分潇洒。这首诗就是他在归隐后第一年的秋天,与好友刘浙(字君东)对饮时所作。
玉茗堂是汤显祖归隐后购置的新居,从钱谦益的描述看,玉茗堂的内外环境不怎么好,但诗人却对自己的居所情有独钟,在他看来,玉茗堂周遭绿树环绕,宛如一道道翡翠的屏风,尽管是在秋天,他仍觉得春意融融,景色宜人。也许,这是由于诗人摆脱了官场的束缚,心情特别舒畅的缘故吧。这一年里,另一件使诗人兴奋不已的事情是,他所创作的《牡丹亭》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盛况空前,据记载:“《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因此,起首两句,一写玉茗堂,一写《牡丹亭》,是诗人引为得意的两件大事,尽管诗人晚年生活十分不如意,但此时此刻,却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这首诗的后两句含义较复杂。第三句“伤心拍遍无人会”是感慨知音难求,诗人心事浩茫,用手一遍又一遍地拍打着栏杆,却没有人理解。第四句则写诗人在感叹之余,只好亲自手执檀板,敲打着节拍,教小演员们排戏。“自掐檀痕”是说由于反复排练,檀板握得久了,手掌心上都掐出了深深的痕迹。为什么诗人要感叹知音难求?为什么他要亲自参加《牡丹亭》的排练工作?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与当时另一位著名戏曲家沈璟之间的意见分歧。汤显祖重视“曲意”,为了求得佳句,往往突破曲律的束缚。沈璟则强调演唱效果,认为唱词必须“合律依腔”。沈璟有不少追随者,因此,《牡丹亭》在各地排练时,常常受到删改,结果使原作的神韵大受损害。汤显祖在《与宜伶罗章二书》中就曾谈到此事:“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可见,尽管《牡丹亭》问世后大受欢迎,但真正的知音却并不多,“人知其乐,不知其悲”(玉茗堂尺牍之五·答李乃始),这就难怪诗人要亲自上场指导演员排练了。
新居玉茗堂春意融融,新作《牡丹亭》脍炙人口,虽然有些小小的不如意,但手执檀板,轻歌曼舞,却也算得上风流潇洒了,这就是诗人为我们展示的一幅隐居安乐图。不过,如果我们对这首诗的后半段细加玩味的话,却会发现,在这洒脱的表象后面,隐藏着的却是一颗忧伤的心。“伤心拍遍无人会”语出辛弃疾《水龙吟》:“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空有一腔热血,始终不为朝廷所用,晚年闲居,只得寄情山水,以诗词自娱。汤显祖生活的年代与辛弃疾不同,但思想上却有不少相似点。在自述诗《三十七》中,他曾对自己青年时代的抱负作过如下描述:“历落在世事,慷慨趋王术。神州虽大局,数着亦可毕。”可见,他在政治上的参与感是十分强烈的,同时,也自视甚高,认为世事如棋,数着可了,结果却大碰其钉子,不得不选择归隐一途。因此,在酒酣耳热之际,诗人突然想起辛弃疾,并把他的词句溶入自己的诗中,也就不足为怪了。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曾说,汤显祖“一发不中,穷老蹭蹬……胸中块垒,陶写未尽,则发而为词曲”,确实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改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结句“自掐檀痕教小伶”看似洒脱,实质上,却又多少带有几分无奈和自嘲的意味了。
上一篇:汤显祖《诗·新归》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下一篇:汤显祖《文·合奇序》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